第176章 指洛水放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何,一直对世家大族打压。

    司马懿也曾试图劝谏过蔡琰,

    可惜,蔡琰并未理会司马懿,反而他们司马一族在温县的万亩良田被朝廷收回,分给了百姓。

    并且,蔡琰还要让司马一族出钱出力,资助学校,医馆的建设。

    他不能理解蔡琰的做法,甚至说大汉绝大部分都无法理解蔡琰的做法。

    虽说数百年前,陈胜吴广曾呐喊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王权贵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贵族,永远与黔首不同。

    而且随着光武帝刘秀重用世家之后,外戚专权,大族轮番把持朝政,孺子皇帝已经持续了近百年,

    像汉灵帝那样活了三十岁的皇帝,在光武之后,已经是极为罕见,

    可就算已经三十岁的汉灵帝,也无法完全掌握皇权,

    只能通过党锢之祸,来彰显自己的一些权威。

    世家大族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那蔡琰逆天而行,必然会遭到毁灭。

    司马朗也十分清楚如今天下的局势,但想到如今司马一族在朝中的地位,他还是忍不住问道:

    “仲达,这大周真无回天之力了吗?”

    “自然是有的!”

    “若那蔡琰愿意接受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也许这大周还有回天之力。”

    见司马懿提起了陈群,司马朗不由得看向了亭子中,那陈群也在这次聚会中。

    也确实如的司马懿所说,自光武帝刘秀凭借世家大族光复大汉。

    世家便一发不可收拾,也只有这种完全符合世家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才能稳定大周的局势。

    那种变相的察举制,将选拔官员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大族,

    毕竟推举嘛……大族说孩子有孝心有品德,其他人又该如何衡量。

    只可惜如此好的政策,那蔡琰竟然不同意,这大周活该灭亡

    ……

    此时凉亭中的陈群与众人交谈之中,也说起了九品中正制。

    虽然此制来源于过往的察举制,但他还糅合了一些其他东西。

    当初他在徐州仕官,从陶谦,到刘备,在到曹操,他曾辅佐过多人。

    而在徐州的那段日子里,恰逢笮融叛乱,他也曾跟随一些将领去平定过笮融的佛徒叛乱。

    而在平叛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佛徒的信仰十分坚定,一些佛徒即使面临刀斧,也是岿然不惧。

    因此他对这些佛徒所说的佛经感到兴趣。

    而在佛经中他看到那身毒孔雀佛国中,有着一种类似于察举制的东西。

    那东西似乎是来自佛徒的敌对势力婆罗。

    他仔细的研究了一番这种制度后,惊喜的发现,

    若是将这种制度融合到察举制中,也许能大大改善如今世家大族混乱的局面。

    因此他开始剔除那身毒制度中的错误一面,再根据自己的施政经验,尝试改良察举制。

    他一开始将察举分为了三品,即上品,中品,下品。

    这三品,每个等级所能当的官也不同,

    而后他又发现,这三品在大汉似乎有些不适合,

    毕竟这里是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地方,如此小的固化分化方法可能会遭到诟病。

    因此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更细的划分。

    随着一步步的完善,自己的九品中正制也终于完善了出来,

    在他的提出的新制中,品阶也不再是固定,而是每三年评定一次,

    而评定的标准先后顺序为,家世背景、品德、学识、名声……

    如此制度自然是看起来是伟岸公正,也可以调和朝廷与世家大族的矛盾。

    然而,陈群兴冲冲的将此制度呈现了上去,迎来的却是蔡琰的呵斥。

    “那蔡琰如此倒行逆施,枉顾如此良策,可惜可惜。”

    听到凉亭中众人的感慨,一旁的司马懿看了一眼天边的太阳。

    “蔡玥将归,我等也该举起义旗,昭告天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