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一开口就是三百万(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曹子建的眼力,他能在几秒钟内就能看出展柜上各个瓷器的新老。

    就好比一眼能区别猪跟狗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也只局限于新老。

    品相什么的,还是需要上手看的。

    一路逛下来,曹子建发现,这陶瓷馆内的人不仅多,而且不乏一些带了类似手电筒,紫光灯,放大镜,电子放大镜等等工具过来的人。

    就比如曹子建跟前不远的一个青年。

    随着工作人员将展柜内一件清中期的天球瓶拿到青年跟前的一张桌上后,这青年第一件事做的不是看这件瓷器的整体。

    而是直接拿着电子放大镜在这件天球瓶的表面照了起来。

    另一只手则是拿着手机。

    在他的手机上呈现出放大镜照射下瓷器表面的情况。

    然而,这种看似十分‘专业’的设备,却是让一旁的工作人员嘴角的笑容差点就要压制不住了。

    显然,这名工作人员也懂瓷器的真伪压根就不是这么看的。

    要知道,以前看古董是没有什么工具的,只是现在条件跟上了。

    这些放大镜,手电筒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更好的看清楚一些细节。

    但对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起不到一点作用。

    所以,凡是一上手就先掏放大镜的。

    不是棒槌就是国宝帮。

    因为瓷器首先看的是整体的器型,材质,包浆,这些完全用不到放大镜来鉴别。

    而在国宝帮内部,有一套自己的鉴定逻辑。

    那就是用放大镜看器物里面的气泡,表面的使用痕迹等等。

    这种气泡学派,最开始是香江台省那边的藏家搞出来的。

    目的就是想通过高科技辅助鉴定,尝试通过微观领域去研究。

    毕竟以前作假的技术比较原始,信息也闭塞,所以刚开始这种方法确实好用。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作假的人个个精的跟贼一样。

    你不是喜欢看气泡吗?那我就按照这个逻辑对赝品进行攻关。

    说白了放大镜看气泡,就是一种智商税,就跟什么量子鉴定一样一样的。

    拿那些高大上的名词,糊弄刚入行的新人。

    曹子建收回目光,继续在展馆内逛了起来。

    很快,他找到了摆放六月荷花杯的展柜。

    只是展柜上只有六月荷花杯的标签信息,却没有六月荷花杯的身影。

    而且周围边上,曹子建也没发现有人在上手这件六月荷花杯。

    曹子建只得指着六月荷花杯的标签,朝着边上一名穿着西装的工作人员问道。

    “你好,我想问下,这杯子在哪?”

    “先生,您好。”工作人员十分有礼貌道:“这杯子被一位贵宾拿到贵宾席鉴赏了。”

    “如果先生想看的话,要等一会。”

    曹子建‘哦’了一声,这就等待了起来。

    约莫五分钟后。

    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将杯子给送了回来。

    “俊佳,这杯子先别放回去了,这位先生也要看。”那名工作人员开口道。

    随着上手查看,曹子建已经知道,这件康熙五彩六月荷花杯没有任何问题,品相也还不错。

    那接下来就是等明天早上的竞拍了。

    中午,曹子建在酒店里随便解决了一顿午饭。

    下午的他,却是来到了京城最大的摩托车市场。

    俗话说的好,女人的衣柜永远缺一件衣服,同样的,男人的车库永远缺一辆车。

    而曹子建想购买一辆摩托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在民国世界的时候可以方便些。

    毕竟火车到津门要六个小时,但摩托车两小时都不用就能到了。

    而且民国十年这会,已经有摩托车的存在了。

    只是动力和外观上跟现代不同罢了。

    所以,曹子建来这摩托车市场就是想挑一辆表面看起来复古一些,不要带那么多高科技,但内在却是野性十足的摩托车。

    这样即便有人问起,自己就说是国外进口的。

    毕竟那会,没几个人真正去过国外。

    即便去过,也没人会注意国外有没有这种摩托车。

    随着一圈逛下来,曹子建的目光被一家名为‘博彦摩托车行’的橱窗柜内停着的一辆摩托车给吸引了目光。

    这辆摩托车车架主体是平直的,线条流畅,富有肌肉感。

    车身是红棕色调。

    车把不大,也没有现在这般用的是LEd照明灯,而是一个卤素灯泡和一个反光碗。

    总之,整体看下来,复古气息浓郁。

    曹子建越看越觉得这辆车符合自己的要求。

    而他的目不转睛也吸引了店内一个三十多岁,穿着一套带铆钉皮夹克,给人一种机车青年的注意。

    机车青年还以为曹子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