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黄者,君之服也(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的杯子,怎么感觉你比我还难过阿?”曹子建见状,笑道。

    “曹兄弟,他难过的并不是你杯子的品相问题。”张林民笑着解释道:“而是他没想到自己一对品相完好的黄釉杯在价值上居然还不如你这底部有一条冲线的鸡缸杯。”

    曹子建闻言,露出恍然之色。

    虽然同是雍正时期的杯子。

    但毫无疑问,雍正斗彩鸡缸杯无论是从工艺难度,还是艺术造诣,都远超雍正单色釉瓷器。

    即便是底部有小冲线,价值也在这对黄釉杯之上。

    “曹兄弟,这鸡缸杯准备多少出手阿?”张林民问道。

    “你觉得呢?”曹子建笑着将问题抛给了对方。

    “350w?”张林民试探性的问道。

    “差不多。”曹子建点点头。

    “我要了。”还没等张林民开口,范阳抢先道。

    曹子建没有说话,而是看向张林民。

    毕竟张林民才算第一个买家。

    只有张林民决定不要,他才好卖给范阳。

    “给他吧。”张林民开口道。

    范阳闻言,原本失落的表情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笑容。

    随即,问来了曹子建的银行卡号,进行转账。

    不多时,曹子建就收到了三百五十万入账的信息。

    “收到了。”曹子建开口道。

    之后,张林民也是取来了店里的清三代的瓷器供曹子建鉴赏。

    三人这就在茶室里就瓷器,闲聊了起来。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古玩摊捡漏的一些趣事。

    最后,张林民提议,三人这会去古玩街逛逛。

    毕竟今天刚好是周末,是古玩街最热闹的时候。

    曹子建对此并不抗拒。

    他也想在现实世界找些能够以假乱真的赝品。

    虽说国人不骗国人,但拿来糊弄一下外国人还是可以的。

    其实,曹子建不是没想过利用系统奖励的烧造各种瓷器工艺去做一些仿品。

    但烧造瓷器需要准备诸多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烧出来的。

    所以这事只能一步一步来。

    咸阳,古玩街。

    曹子建,范阳,张林民三人目光在两旁的摊位上扫视着。

    忽然——

    曹子建停下了脚步,目光落在身侧的一个摊位上。

    在那有着一副圆框,铜制的眼镜。

    镜片是水晶的,不过已经裂了一道口子。

    可能是因为时间长了,边孔已经已经开始生绿锈了。

    曹子建之所以会被这副民国时期的眼镜所吸引,并不是这眼镜如何珍贵,材质如何特殊。

    而是这副眼镜让曹子建看到了一个商机。

    视力问题,自古就有之。

    实际上在清末,眼镜已算不得什么新奇的东西了,在宣统之前,就有皇帝有过戴眼镜的历史。

    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单照“镜。

    只是那时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加工成老花镜,常常是皇帝赐给老年大臣们的御品。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矫正近视的眼镜开始出现。

    据说雍正就是个大近视眼,在还未登上皇位时,就得了一副水晶眼镜。

    自此之后便再也离不得眼镜。

    不过留下来的画像中,却是没有一张是戴眼镜的。

    因为眼镜在当时属西洋玩意,所有人都认为,皇帝戴眼镜,有失礼仪。

    乾隆同样也是近视,不过对于眼镜,他却是万分抗拒。

    在乾隆看来,作为君主,若不能凭自己的眼睛去明察秋毫,还需借以外物,这岂非成了昏庸之君?

    所以当时宣统要提出配置一副眼镜时,还遇到了前朝遗老们的阻拦。

    虽然后来的宣统配了两副眼镜,但在出席重大场合时却不被允许佩戴。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国运衰竭,内心仍有不甘,对于西洋来的东西,先带了十二分的排斥。

    不过到了民国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一批新青年开始接受外来事物。

    眼镜成了当时的香饽饽。

    相比起珠宝首饰,这眼镜就是必需品。

    虽然其价格不如翡翠那般高昂。

    但胜在它需求量大。

    而且在民国初期,能配得起眼睛的人,都是有钱人。

    它并不像现在立等可取,而是要大费周章。

    一副定制的眼镜,就要二两黄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