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考试上(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受。

    刚一看陛下这卷子,这字和排版清爽的他们眼前一亮,但随着他们开始看题,这就开始紧张起来了,而且是越看越打鼓,比自己念书念书的时候都要慌。

    魏骁把两张卷子都看完,问百官:“那,臣这就回去安排?”

    每个题占多少分,字数限制多少,陛下那都划分的一清二楚,这不是很好办的吗!

    公孙丞相说:“这事是要祭酒来筹办,但现在你还不能走。学宫诸人众多,陛下有命,现在看过卷子的我等,也都还不能出去。”

    魏骁也能理解,怕透题嘛。

    但是……

    “那臣要是出不去,这学宫考试一事,谁来操办?”

    我是学宫负责人啊,要是怕我透题,那这事干嘛还要找我,刚刚那卷子你们都不该给我看,这不害我吗!

    朱平说:“你先算好学宫有多少人,现在我们也无事,直接把卷子都誊抄了,明天一起去学宫,直接监考了。”

    魏骁确认到:“我们,来誊卷子?”

    这里面都是四品官员,来亲手誊写卷子,就为了给那些洛阳学宫的士人考试……他们也脸太大了吧!

    朱平点头:“为国选才,也是我们这些官员该做的事。陛下如此重视,我等臣子自然是要做到最好。”

    魏骁没话讲了,但他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只是学宫里的士人吗?学宫的大贤,若是也有想为国尽忠的呢?”

    只要是个有知识的士人,不管是连学宫都进不了的那种普通士人,还是学宫里面的学派大贤,那个敢说自己就没个做官出仕的想法了?

    现在这些大贤在学宫这么安分,那一是为了修书修史,二是为了等后面学宫办起来了能在学宫里光明正大授课教学,这不代表他们就只想做个老师和官家文化人。

    魏骁这问题问的好,不少官员都懵住了。

    监察所的长官单陵提议:“既然说是学宫所有人才,那大贤们自然也是考得的,为何不能让他们也来考?”

    只要是想做官,那就来考试,不管什么年龄辈份身份,全凭自身本事,多好啊。

    李理立刻回驳:“这弟子和老师,怎能同场来考!”

    师徒弟子的辈分关系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一般二般的看重,别说那些大贤愿不愿意和自己的弟子一同下场了,就是他们愿意,他们的弟子估计也不会愿意。

    敢有一位大贤下场,他学派所有的弟子绝不会考了,搞不好其他学派的大贤也为了争口气来下场。

    那考试的就都是这十几个老人了,没一个新人。不说怎么给陛下交差,你就说他们这个年纪,去凉州出事了要怎么办吧。

    朱平也赞同李理的想法:“这师与弟子,不可如此没规矩。”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这些人是主考官。那些士人不会对他们批改、审核卷子有什么意见,但是那些大贤可是傲气的很,可不一定愿意自己写的东西被他们评判打分呢。

    公孙弘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士人考卷子不变,但是若是有大贤对凉州之事有不一般的见地,也可自行写篇策论,我到时候和试卷一起,一并带去长安就是了。”

    虽然他觉得,为了后面的修史书,应该不会有大贤会想去凉州那么偏远的地方,但是万一呢,有人愿意去那边,别的不成,兴兴当地的文教还是可以的。

    所有人都赞同这点,让人去拿纸来,他们这些朝中大员为了完成陛下对绝密资料的保密要求,亲自誊抄卷子。

    抄题还不够,还要谨防有人眼神不好题抄错,后面还要互相检查。

    魏骁看过一遍题后就已经都记下来了,拿着笔直接开始默。

    他年轻,干事也快,是最早默完的,闲来无事就看看这满堂诸公,随后目标锁定在头发斑白的老丞相身上。

    丞相年纪也大了,已经有些驼背,在陛下更改官制前,所有人都默认御史大夫朱平会接受丞相的位置,但是官制一改,管着盐铁司的朱平主要不出差错,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这个高位上了。

    于是在大家都会把目光放在六部之中,除了还没人的农部,其他部门的部长都有可能往上升升,成为丞相。

    魏骁现在学宫的事够多了,以后大晋教育的事也只会更多,他对下一任丞相是谁不感兴趣,对这任丞相什么时候退休倒是蛮好奇的。

    虽说陛下不在,给了丞相开小朝会的权力,很信任丞相,让丞相担起了朝廷的大部分责任,但魏骁却不是很喜欢这种臣子为君王过分操劳的模式。

    不是指责公孙弘没做好丞相这个位置,实在是陛下对他太信任,放权也放的太过,导致会有人认为公孙弘这人一手遮天。

    这当然也是个悖论,因为他们陛下是真正的天子,不存在什么被蒙蔽的问题。

    只是吧,很多人认为陛下确实对公孙丞相看重太过,公孙丞相又很多事太纵容陛下,合理怀疑陛下看重丞相就是为了能让他安心天天在外潇洒。

    这些论调,魏骁进了学宫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