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送你大冬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三叔!”苏樱来到粉条厂,王三郎几人正在捣蕨根。

    连着几个月的不懈挖掘,附近一片的葛根差不多挖没了,再要挖得等到秋天,新的葛根长出来。

    现在是春天,漫山遍野长出蕨根嫩茎,妇人们挖蕨根时,顺便摘了不少嫩茎。

    现在粉条厂都是蕨根粉,偶尔有点儿蒟蒻粉。

    采摘回来的蕨根嫩茎洗净焯水,可凉拌、炒食,亦可晾晒干做菜干,烧肉、炖汤、红烧皆可。

    “何事?”王三郎停下手中活儿,“阿樱,咱们这粉条厂怕是做不长久。”

    “谁说的?”苏樱问。

    “再是十万大山,咱们能采挖的只有村子周边,深山是不敢去的。

    一年就一季,咱们不可能无休止采挖,总要给它生长时间,就是种植,也要花两三年。”

    王三郎看着越来越少的产量发愁。

    “能做粉条的东西多了,还有其他作物,待蕨根挖完,正好切换,制新粉条。”苏樱回道。

    “还、还有别的作物能做粉条?”王三郎愁眉舒展,忙问道,“啥?”

    “绿豆!”苏樱笑道。

    “真的?太好了!”王三郎欢喜道。

    “村里边边角角种了不少绿豆、黄豆,有几家按你说的轮种养地,不老少,这下又能忙一阵。”

    苏樱笑笑,这点儿哪够,还要麻烦杂货铺大量进黄豆、绿豆,黄豆榨油,绿豆制粉丝。

    这两种豆类,全身是宝,充分利用,一点儿不浪费,到时还有豆制品系列出品。

    到秋季又是茶油接上

    以后主打绿豆粉丝、黄豆油、茶油等精品。

    蕨根、葛根、蒟蒻粉条当时是村里穷,只能靠这些起家。

    通过普及,让更多穷人有钱挣,饥荒时有救命粮。

    (在此插一句,致敬中国魔芋之父何家庆教授!是他自费研究魔芋,走遍祖国山川角落,向贫困山区的农民推广普及魔芋种植,最终患癌去世。)

    “哎呀,阿樱,你这么一说,我、我突然不慌了!呵呵!”王三郎傻笑。

    其他劳作的汉子、妇人喜出望外,恨不能黄豆、绿豆立马熟了。

    “放心,创业初期艰难,最苦最累,咱们慢慢改进设备,尽量减轻劳动强度。”苏樱看着简陋的作坊,觉得太落后。

    “不累、不累!”大家齐声道,只要每天有进项、吃饱饭,这点儿累算啥。

    “阿樱,你刚才要说啥?”好半天王三郎才想起。

    “你和郑四叔你们做这个算盘要多久?”苏樱拿出图纸。

    “这用来作甚?”不是每个人都如杨春华见过。

    “取代算筹计算,我刚才听算筹课,计算太慢,不如用算盘。

    这玩意钦天监推算历法、天时的,咱们用来算账,比算筹快捷、方便。”苏樱借用杨春华的话。

    “这法子巧妙!”在场的人无不称奇。

    “用啥材质?”王三郎与郑四郎几个木匠琢磨着。

    最不好弄的是算盘珠子,要搓圆,中间还要钻孔,一架算盘要119颗珠子。

    “木质、竹质、石质、铁质皆可,看你们怎么方便制作。”苏樱无所谓,能用就行。

    “要多少?”王三郎又问。

    “呃,村学共有六十三个孩子,加上几位先生,嗯,做七十五架吧?”苏樱算了算道。

    还要给胡夫人、父亲、三叔各送一架。

    “嘶,那么多?”王三郎惊呼。

    刚才还愁没有制粉原料,这一下来个木匠活,得把他们几人干冒烟。

    “以后孩子们凭这一手算账本领,就能谋生,若有机会到长安考算学,也是一个长项。”苏樱笑道。

    “成,我们一会儿回去琢磨琢磨!”事关孩子们的未来,手搓冒烟也得给它搓出来。

    苏樱出来,站路口往村外望。

    刺史大人答应的脚踏打谷机怎么还不送来?眼看麦子泛黄,再有大半月,该收割了。

    “阿樱,瞅啥呢?”高氏在屋檐下摘菜。

    “我在看有没有人来,麦子要熟了,打谷机还没到!”苏樱叹道。

    “还早呢!不急,卢大人肯定会送来!”高氏气定神闲。

    “阿婆,你为何这般笃定?”苏樱笑嘻嘻的,与高氏拉呱。

    “咱岭南道不是粮食专署区吗?这事儿玩笑不得,他堂堂刺史,怎不知其中厉害?

    这会儿没到,必是有啥耽搁了,反正割麦子前定能到。”高氏道。

    “哇,阿婆,还是您看得透彻!”苏樱赞道。

    “呵呵,不过多吃了几年盐,算不得厉害,要说厉害,还得是你!”高氏说着起身。

    “走,送你一样东西,拿去做菜。”

    昨晚苏家送来一碗羊肉大葱饺子,几个孙子欢喜坏了。

    高氏匀了五个,给王老汉家送去。

    过继了阿禾,就是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