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同步进行(1/2)
“一亩地用100-150斤石灰,我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撒地里,一部分拌在腐土里消杀。
不管是新垦的地还是种过的熟地,都消杀一遍,彻底消杀后,才能养出好水田。”苏樱强调道。
“放心吧,这回咱们石灰备足了的!”村民们笑道。
为了消杀土壤,特意烧了大量石灰,每家都分了不少,使用前特意在粉条厂院子里讲授如何使用,就怕有人不知份量和轻重胡乱撒。
撒多了石灰烧根,少了杀不死虫菌,最后种出来的庄稼不是根烧死就是虫害、病菌腐根。
“阿樱,咱们费老鼻子劲儿,建高炉石灰窑就为了烧这点儿石灰,算起来有些不划算啊。”有人玩笑道。
用老式窑炉,半月出一炉,费燃料不说,产量低,估计开春都凑不齐一个村的石灰份量。
这高炉石灰窑倒是节省燃料,时间也大为缩短,产量高,只是用过一次,以后再用的机会少,显得浪费。
好在后面金风寨借用,不然真的不划算。
“谁说这高炉没用?以后它的用处可大了!”苏樱反驳。
“还能做啥?”村民问。
“烧制石灰啊,石灰的用途大了去,至少盖房子要用、消杀要用!”苏樱笑道。
“盖房子?咱们这种穷山沟,难得有人盖房子,用不了几回…”有人说到一半停下。
村里别家盖不盖房子两说,苏家肯定要改盖的呀,那房子原本就摇摇欲坠,暂时住着。
现在条件好转,要不了多久苏家就该张罗盖房,破房子说不定哪天就塌了。
古代一般人家盖房子,有用黏土打成土砖盖房,也有用石灰、黏土、秸秆切成小段混成,敷在竹篱笆上做墙的。
砖瓦房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资格享用。
“这石灰啊,咱们平时得备上一些,夏季暴雨河流涨水,饮水中放一点儿,可使水洁净,喝了不会拉肚子、长寄生虫。
特别是洪涝,洼泽地、动物死尸都要撒上,以免蚊虫传播疟疾、瘟疫等,做好了措施能救好多数人的命…”
话头一起,众人又聊起洪涝、瘟疫的各项防护措施。
撒石灰粉、喷石灰水等,甚至瘟疫爆发时,感染、未感染的隔离,口罩、手套防护,勤洗手、定时通风等手段。
“哎哟,阿樱,想不到一个石灰还能有这么多作用!”村民们不再嘻嘻哈哈。
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靠天吃饭,洪涝两三年就能遇上,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所以百姓年年祈盼老天风调雨顺。
洪涝不但冲毁农田,让农人颗粒无收,造成大量人员、农畜伤亡,还容易引发瘟疫,一家人、一个村的团灭。
躲过洪涝,又面临饥饿、瘟疫,穷人活下来不容易。
苏樱的话让大家很重视,提前预备着,灾害来临时,有应对方案和充足物资。
特别是隔离、消杀等措施,说的好有道理。
杨老汉几位村老在朝堂上处理过各地的洪涝、瘟疫,真没听过有谁提出这么有道理的建设性意见。
都是将难民关在城外,好一点儿的将难民赶到偏僻处,懒的任由难民四处流动,扩大瘟疫范围。
按苏樱说的,一旦发现瘟疫势头,就要切断通道,阻断瘟疫蔓延的可能。
然后隔离瘟疫人群,将已感染、未感染分开,中间还要有隔离带,用石灰进行消杀。
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然后才是药物治疗。
“苏郎君,要是阿樱能弄出几个瘟疫药方就更好了!”杨老汉笑道。
“小女看过不少杂书,但医药涉猎不多,写不出甚瘟疫药方,不然该成神医了!”苏步成笑道。
连着几日,荒沟村田间地头全在忙碌,耕地后撒石灰,铺上消杀过的腐土,然后蓄水养田。
水塘里早已蓄满水,扒开决口灌田。
一块一块的水田灌好,静待来春播种栽秧。
荒沟村的耕地扩大一倍,近二十年的劳作,就今年开荒最轻松,效率最高,还是开的水田。
大家站在地头,看着高处绿油油的麦地,低处成片的水田,心中的那种喜悦、成就感无法言语。
再想到明年这个时候,两季稻的第二季也收割完,不敢想家家粮仓装满粮食是个什么情景!
“村长,咱们耽误了不少时日,修路该动工了!”苏步成对杨老汉道。
“不急、不急!”杨老汉笑道,“还有一事要做。”
“何事?”苏步成不解,这些事不是早就商议好的吗?何事漏了?
“盖几间校舍!天冷了,总不能还露天坐地上。”杨老汉笑呵呵道。
“村长说的在理,苏某疏忽了。” 苏步成一拍脑袋。
孩子们在自家院子上学,暖和时还好,冬天冰冷,地上哪里坐得住?
不说地上冰凉,那寒风吹着也难受,更何况还时不时的细雨绵绵。
不上课吧白
不管是新垦的地还是种过的熟地,都消杀一遍,彻底消杀后,才能养出好水田。”苏樱强调道。
“放心吧,这回咱们石灰备足了的!”村民们笑道。
为了消杀土壤,特意烧了大量石灰,每家都分了不少,使用前特意在粉条厂院子里讲授如何使用,就怕有人不知份量和轻重胡乱撒。
撒多了石灰烧根,少了杀不死虫菌,最后种出来的庄稼不是根烧死就是虫害、病菌腐根。
“阿樱,咱们费老鼻子劲儿,建高炉石灰窑就为了烧这点儿石灰,算起来有些不划算啊。”有人玩笑道。
用老式窑炉,半月出一炉,费燃料不说,产量低,估计开春都凑不齐一个村的石灰份量。
这高炉石灰窑倒是节省燃料,时间也大为缩短,产量高,只是用过一次,以后再用的机会少,显得浪费。
好在后面金风寨借用,不然真的不划算。
“谁说这高炉没用?以后它的用处可大了!”苏樱反驳。
“还能做啥?”村民问。
“烧制石灰啊,石灰的用途大了去,至少盖房子要用、消杀要用!”苏樱笑道。
“盖房子?咱们这种穷山沟,难得有人盖房子,用不了几回…”有人说到一半停下。
村里别家盖不盖房子两说,苏家肯定要改盖的呀,那房子原本就摇摇欲坠,暂时住着。
现在条件好转,要不了多久苏家就该张罗盖房,破房子说不定哪天就塌了。
古代一般人家盖房子,有用黏土打成土砖盖房,也有用石灰、黏土、秸秆切成小段混成,敷在竹篱笆上做墙的。
砖瓦房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资格享用。
“这石灰啊,咱们平时得备上一些,夏季暴雨河流涨水,饮水中放一点儿,可使水洁净,喝了不会拉肚子、长寄生虫。
特别是洪涝,洼泽地、动物死尸都要撒上,以免蚊虫传播疟疾、瘟疫等,做好了措施能救好多数人的命…”
话头一起,众人又聊起洪涝、瘟疫的各项防护措施。
撒石灰粉、喷石灰水等,甚至瘟疫爆发时,感染、未感染的隔离,口罩、手套防护,勤洗手、定时通风等手段。
“哎哟,阿樱,想不到一个石灰还能有这么多作用!”村民们不再嘻嘻哈哈。
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靠天吃饭,洪涝两三年就能遇上,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所以百姓年年祈盼老天风调雨顺。
洪涝不但冲毁农田,让农人颗粒无收,造成大量人员、农畜伤亡,还容易引发瘟疫,一家人、一个村的团灭。
躲过洪涝,又面临饥饿、瘟疫,穷人活下来不容易。
苏樱的话让大家很重视,提前预备着,灾害来临时,有应对方案和充足物资。
特别是隔离、消杀等措施,说的好有道理。
杨老汉几位村老在朝堂上处理过各地的洪涝、瘟疫,真没听过有谁提出这么有道理的建设性意见。
都是将难民关在城外,好一点儿的将难民赶到偏僻处,懒的任由难民四处流动,扩大瘟疫范围。
按苏樱说的,一旦发现瘟疫势头,就要切断通道,阻断瘟疫蔓延的可能。
然后隔离瘟疫人群,将已感染、未感染分开,中间还要有隔离带,用石灰进行消杀。
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然后才是药物治疗。
“苏郎君,要是阿樱能弄出几个瘟疫药方就更好了!”杨老汉笑道。
“小女看过不少杂书,但医药涉猎不多,写不出甚瘟疫药方,不然该成神医了!”苏步成笑道。
连着几日,荒沟村田间地头全在忙碌,耕地后撒石灰,铺上消杀过的腐土,然后蓄水养田。
水塘里早已蓄满水,扒开决口灌田。
一块一块的水田灌好,静待来春播种栽秧。
荒沟村的耕地扩大一倍,近二十年的劳作,就今年开荒最轻松,效率最高,还是开的水田。
大家站在地头,看着高处绿油油的麦地,低处成片的水田,心中的那种喜悦、成就感无法言语。
再想到明年这个时候,两季稻的第二季也收割完,不敢想家家粮仓装满粮食是个什么情景!
“村长,咱们耽误了不少时日,修路该动工了!”苏步成对杨老汉道。
“不急、不急!”杨老汉笑道,“还有一事要做。”
“何事?”苏步成不解,这些事不是早就商议好的吗?何事漏了?
“盖几间校舍!天冷了,总不能还露天坐地上。”杨老汉笑呵呵道。
“村长说的在理,苏某疏忽了。” 苏步成一拍脑袋。
孩子们在自家院子上学,暖和时还好,冬天冰冷,地上哪里坐得住?
不说地上冰凉,那寒风吹着也难受,更何况还时不时的细雨绵绵。
不上课吧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