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蟆颐道士(三)(1/1)
修静平视,望秋云,神飞扬;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神思浩荡:“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公,安能摧眉事权贵,出此下问?修静那里知道,远公和陶令公相熟甚早。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远公与僧俗十八贤人结社念佛,寺中有白莲池,因号“莲社”。陶潜数次欲加入莲社,终因醉多难以如愿。此番问难意在探寻,佛教是否依附皇权而存在。《荀子.礼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远公此番作答,凛然钢骨,力争僧格的尊严与独立。无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人之心,亦令僧人自律自强,我道家将来必为其所乘啊!神思至此,修静不禁忧从中来,如果佛道能走到一起,相互包融,替天行道,乃众生大幸事。
修静一时神驰,不自然地挥了下拂尘,似指路,似阻止,似扫蚊蝇。远公见状,忙道了一声佛号问道:“仙师有何指教,能否容晚学伫聆真教,以启悟愚顽?”修静忙回过神来,接口说道:“远公所言至理精论,在下只不明白何为'以形媚道',还请大法师赐教。”
“以形媚道”语出慧远弟子宗炳的《画山水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道,圣人用心灵去感应,常人凭借技能也可通达;山水则用形胜,以其壮美和万物争宠,得到“道”的垂青。修静出此一问,意在试探佛家对道的诠释。
远公缓缓起身,踱步而前,凝望远山,悠然说到:“山川之美在气象,不在一草一木。不如以明神将之,情游万壑,拟心中太虚之景象,写身外山川之灵魂,则怡目畅神,当不减真山真水,道亦在兹矣!”
“妙哉!壮哉!”一旁的陶潜,禁不住为之击节,手舞之,足蹈之。“人生一世,果源于因,因源于前因,因因相乘,何处是起因?是道,是一切起源的起源,它见到了一切的起源。”
只有庐山山石才会铭记,一曲高潮迭起的流水,需要怎样的怦然心动作为相识的缘点;只有东林寺的钟声才会播远,一场粉墨登场的表演,需要怎样的琴瑟和鸣才能摇人心弦。
三人从此成为最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在通往死之彼岸,心中家园,理想天国的路上,彼此刚好来到了自己的今天,借用一枝莲花绽放自己,清澈而宁静。
远公逸兴湍飞,送修静和陶潜下山,经过这一段尘世的路,他们将走向轮回,走向使命。三人正忘乎所以,突然密林中传来一声虎啸,悚然间发现,他们早已过了虎溪桥了。原来,远公为了潜心佛法,以寺前的虎溪为界,誓言:“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三人遂相视仰天大笑,执礼作别。
发生在庐山的“虎溪三笑”,随陆静修来到了蟆颐山,建蟆颐观,与后世苏氏蜀学的形成和兴起有着何种关联,容后细说。暂以苏轼《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结束本章: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只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修静一时神驰,不自然地挥了下拂尘,似指路,似阻止,似扫蚊蝇。远公见状,忙道了一声佛号问道:“仙师有何指教,能否容晚学伫聆真教,以启悟愚顽?”修静忙回过神来,接口说道:“远公所言至理精论,在下只不明白何为'以形媚道',还请大法师赐教。”
“以形媚道”语出慧远弟子宗炳的《画山水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道,圣人用心灵去感应,常人凭借技能也可通达;山水则用形胜,以其壮美和万物争宠,得到“道”的垂青。修静出此一问,意在试探佛家对道的诠释。
远公缓缓起身,踱步而前,凝望远山,悠然说到:“山川之美在气象,不在一草一木。不如以明神将之,情游万壑,拟心中太虚之景象,写身外山川之灵魂,则怡目畅神,当不减真山真水,道亦在兹矣!”
“妙哉!壮哉!”一旁的陶潜,禁不住为之击节,手舞之,足蹈之。“人生一世,果源于因,因源于前因,因因相乘,何处是起因?是道,是一切起源的起源,它见到了一切的起源。”
只有庐山山石才会铭记,一曲高潮迭起的流水,需要怎样的怦然心动作为相识的缘点;只有东林寺的钟声才会播远,一场粉墨登场的表演,需要怎样的琴瑟和鸣才能摇人心弦。
三人从此成为最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在通往死之彼岸,心中家园,理想天国的路上,彼此刚好来到了自己的今天,借用一枝莲花绽放自己,清澈而宁静。
远公逸兴湍飞,送修静和陶潜下山,经过这一段尘世的路,他们将走向轮回,走向使命。三人正忘乎所以,突然密林中传来一声虎啸,悚然间发现,他们早已过了虎溪桥了。原来,远公为了潜心佛法,以寺前的虎溪为界,誓言:“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三人遂相视仰天大笑,执礼作别。
发生在庐山的“虎溪三笑”,随陆静修来到了蟆颐山,建蟆颐观,与后世苏氏蜀学的形成和兴起有着何种关联,容后细说。暂以苏轼《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结束本章: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只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