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好风闲处令人猜 (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行人过了河,在河的右岸,大王庙被花树掩蔽,只见香客从花枝丛林中进进出出,仿佛一群群蜜蜂,提示着花盖下还有个诺大的寺庙。“紫色藤蔓,缠绕谢世的童谣/那一对石狮子,走过了/几重江山?临水照影/谁才是滞留的廊主/风雨无心,依稀别过。礼佛的云燕/前世到过,近日又来,可否/再度走进你/被一串风铃摇响的苍凉”。(郭辉《将军水府庙》)

    大王庙,以庙而名,实为一道观。穿过庙宇红墙,进得山门,庙内供奉有石神,高二米有余,主要的一块为赤色,另有垒砌白色灵石若干。从青城山下来的历代高道范长生、杨通幽、杜光庭等真人,都在此留下修丹或静定密室、遗物及卷轴真迹。

    “我所遇见的也正遇见我”。当晚,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泊于一室。进门后,迎面一纸屏风,绕过屏风正对一三屏坐榻,隔开左右两张竹床。锦帐,瓦枕,时为冬春,谚云:“七六九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夹被罗面绢里,夹层三层为绢,四幅缝成。坐榻左右灯架上各一盏花口瓷灯。灯身花口浅碗形,下承筒形支柱,接以盘形托。筒形支柱上部花朵形镂孔精致,中间贴塑六兽装饰。灯身、底托呈圆面形,上下对称,灯体丰满稳重。兄弟俩匹马登顿,不解衣曲肱而卧。正是:“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夜梦长。睡起菀然成独笑,数声鱼笛在沧浪。”(蔡持正)

    阳光和鸟鸣将苏轼从梦中唤醒,当他睁开绝尘之望眼时,弟弟还在睡。借着晨光,屋里的摆设渐渐明朗清晰。那坐屏风将昨夜收集的花瓣随风铺开,抓住了他思绪的根茎。桥形底墩、桨腿站牙以及窄长横木组合而成的屏座,使得底座低窄、屏面宽大,给人以平展稳定之感。方格架上裱糊绫绢,上书《听江声帖》:“余少年时,学右军《乐毅论》,钟东亭《贺平赋表》……,苦爱重,但自恨未及其自然。近刺雅洲,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駃掀搕,高下厥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矣!噫,鸟迹之始,乃书法之宗,皆有状也。唐张颠观飞蓬惊沙,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观云随风变化,颜公谓'竖牵法'、'折权股'、不如'屋漏痕',斯师法之外,皆其自得者也。予听江声亦有所得,乃知斯说不专为草圣,但通论笔法已。钦伏前贤之言,果不相欺耳”。右下落款为“雅洲雷简夫”,用印为一方朱红“铁观道长”印章。苏轼立于屏前,岩画般眩魅的瞳孔,在良辰中娇折沉肃,那书法的力量惊醒他内心最轻柔的部分,迎面劈开远方给他一份旺健的活力——

    韵胜:波涛汹汹,一起一伏有势,或高或低有情;

    机变:“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月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啰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贯气:笔笔连贯,字字接榫,如江水滔滔,气脉如一。

    空灵:“及夫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仰其高,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

    苏轼心无旁骛,看着窗外花叶上的露珠,一滴一滴落下,时缓时急,风吹过香樟树也吹过山河,仿佛一种语境美好的罪证,久别的人生再次重相逢。他急不可待,叫起了还在熟睡的弟弟,共同分享他发现的美好之事。清晨的风露撞进苏轼的怀里,他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后来苏轼在他的《书论》中论及雷简夫书法时道:“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据说“红杏尚书”宋祈看过《听江声帖》后,写了一首《赠雷简夫》道:“豪英出名胄,偃骞倦宦游。大言满千牍,高气横九州。”在诗与书的浮桥上,一人指点一人的江山。

    英雄要问出处,都在一瓶水中,一段草莽间,一枚明月处。想此地怎么会有雷简夫的书贴,再看满屋子的陈设,“红床设花絪绣褥,四壁挂山水翎毛。打起绿油吊窗,看修竹湖山之景”。虽说不上富丽,也算是有钱人家的用度。庙里的道人告诉他,雷简夫当年曾隐居于此,骑牛出入,自号铁观道长。后关中用兵,曾献策以口舌捭阖公卿,被宋衍推荐入仕,现知雅州。

    晨光越过河水、树木、花朵,照出墙上的一幅挂轴来。宋时,住宅的厅堂宅室,深堂奥壁光线过暗,悬挂书画需装裱立轴,以增加室内光线及艺术效果,使居者明朗清静。此轴乃绢本,长不过三尺,想来宋代尚席地而坐,房屋不高,轴亦不长。书轴乃雷简夫手书其诗《寄甘露舒公上人》,和其他书家笔笔送到的工夫相较,简夫此轴运笔快速强劲、行笔不时出现飞白,显示书家对上下呼应与整体气势追求,甚于每一字的精工与锤链。

    成都多少寺,梵学竞推能。

    到老不破戒。满城唯此僧。

    池龙听夜讲,海客施年灯。

    别后空相忆,庙劳正可憎。

    暮春的歌者开始歌唱,黄昏黄花,江山枯荷,残颜断了生死。多年以后,苏轼回想起大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