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苍髯白甲待归来(一)(1/2)
“……山河仍在,在更多的不在之中\/惟有它一如既往,替我们祈祷春暖花开\/为苦命的亲人们送去沉甸甸的果实和希望\/山河仍在,它像树和云一样坐怀不乱,像每天\/那么年轻,永恒的歌者,在沉重的时刻\/把我涂抹着胆汁的笑脸激活。”(羌人六《山河仍在》)
嘉佑二年四月初八,程夫人去世。父母在,故乡才是软水柔山,才可以随时回去重温旧梦,讨个意外的欢喜。其美也若何,春艳桃花水;其妙也若何,秋风度桂枝。只一年,慈母远去,废园凄凉,只余剩水残山。苏轼望着纱觳行内外的白纱,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鸟的家在树上,树荫之有国也有家。每只野猫都有栖身之地,而他的梦在这个春天里爬满了蚂蚁。他要捧读生命与亡灵之书为母亲修个冢,将血和路过的春风埋成堆。
作为长子,苏轼被立为主丧人;作为家长,苏洵被立为“护丧人”,操办整个丧礼。苏轼的乳母应采莲,妻子王弗,苏辙的保姆杨金蝉,妻子史氏等皆着素衣,披头散发。按理法,苏轼兄弟须三日不食。二人连日来千里奔波外加悲戚,至家已身虚如絮。家人为他们略备浆粥,权作将息,算是对理法的权变。女人们早将程夫人的遗容整理好,穿上寿衣,灌一小勺米饭入逝者口中,再放铜钱一枚,愿逝者一路西行衣食无忧。灵座设在程夫人遗体的南面,安放一个架子,上置香炉,以及酒、果等祭品。灵座设下,亲友们便可来此哭丧。数日后,苏轼苏辙移程夫人遗体入棺内,用衣服填满棺材的缝隙。亲人们作最后的道别,便钉牢棺盖,开始守灵。
守灵以三天为限,《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古人认为,人死后,阴间路远,其灵魂留恋阳间亲人,三天内会再回家探望,故子女须候在灵堂内,待其魂归。遗体旁一灯如豆,为灵魂照亮回家的路。为防油尽灯枯,灵魂迷路,亲人们轮番看护,灯始长明。守灵三天,亲人的难舍难分渐归于平静,接受斯人已去,也为亲友远道而来预备下时间。
丧事完毕,开始安排葬礼。按古代礼法,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一月而葬。不过在宋代,划分并不如此明确,如司马光言:“今世着令,自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官员和百姓需得在三个月内安葬逝者。
葬礼由专业的“葬师”主持。所谓“卜宅兆、葬日”,占卜选择墓地和时日下葬。“世俗信葬师之说,既择年月时日,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夭寿尽系于此……”(司马光)
苏洵请来看风水的葬师,是“看地仙”的后人,犹记得当年,其祖父给苏洵的祖母看过象耳山的墓地。葬师带他巡游群山,所过无中意处,最后来在武阳安镇可龙里,胸次豁然开朗,只见山势逶迤而来,高大壮伟,末端分为两股,缠绕环抱。一泉喷出两山间,水流向北,在右股下蓄水成井,滋养附近人家百余。葬师惊呼:此地大吉呀!苏君请看:水随山转,山尽水出,山水交融。周山之灵气聚于此地而不散,葬书所云“前有一泓水,后有二峰望,秀水入明塘,后代出卿相”,此乃神仙居所,尊夫人长眠于此,苏家后代无忧矣!隔日,苏洵往访泉旁之民,得知此井名曰“老翁井”。最是那传说惹人向往:十数年前,每当山空月明,天开云霁时,常有一老人,苍颜白发,躺卧于泉上。见有人来,则隐于水中,踪迹不见。“老翁,老泉”,苏洵喃喃道,“这井到于某名号暗合,想我百年之后,与夫人合葬于此,许是命运际会的安排!”
确定墓地后,便开始挖墓穴。穴有两种挖法,其一,垂直下挖,将棺材直接放入其中。其二,挖巷道出墓地一侧,然后挖墓室,最后把棺材推进去。朝廷规定,不准用石板作为棺椁和建造墓室。还规定墓田的面积、坟的高度、石兽和明器的数量等,都有品级的限制。
苏家用的是前一种挖法,不仅挖了个墓穴给程夫人,还给苏洵挖了个“寿堂”——活人墓。“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人还活着,却提前挖好墓穴,以现代人观之,实在很不吉利。对宋人来说,此乃大吉。
古人讳死,但从不忌讳置棺材于室内。生前就备下的棺材,美其名曰“寿材”,不但不晦气,还能增人寿命。有条件的人家会趁着壮年,备好棺材,挖好墓穴,在穴壁上画夫妇二人的肖像,阴刻“寿堂”“生堂”“千年吉宅”等字样,最后在墓道里放一只镇墓兽,尔后不动声色,静静地等待时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岁月静好,入土为安。
为生人备墓,一可避免将来死后,事发突然,买不起棺材,挖不好坟墓。二有“厌胜”之功效,假以一座空坟来迷幻不期而遇的死神:瞧见我的坟墓没有?我已经死了耶,你们找别人索命去!
《东坡志林》第七卷有记:“生者之室谓之寿堂,以偶人披甲执戈,谓之寿神以守之,而以石甓塞其通道。既死而葬,则去之。”
挖好了墓穴,还需准备墓志
嘉佑二年四月初八,程夫人去世。父母在,故乡才是软水柔山,才可以随时回去重温旧梦,讨个意外的欢喜。其美也若何,春艳桃花水;其妙也若何,秋风度桂枝。只一年,慈母远去,废园凄凉,只余剩水残山。苏轼望着纱觳行内外的白纱,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鸟的家在树上,树荫之有国也有家。每只野猫都有栖身之地,而他的梦在这个春天里爬满了蚂蚁。他要捧读生命与亡灵之书为母亲修个冢,将血和路过的春风埋成堆。
作为长子,苏轼被立为主丧人;作为家长,苏洵被立为“护丧人”,操办整个丧礼。苏轼的乳母应采莲,妻子王弗,苏辙的保姆杨金蝉,妻子史氏等皆着素衣,披头散发。按理法,苏轼兄弟须三日不食。二人连日来千里奔波外加悲戚,至家已身虚如絮。家人为他们略备浆粥,权作将息,算是对理法的权变。女人们早将程夫人的遗容整理好,穿上寿衣,灌一小勺米饭入逝者口中,再放铜钱一枚,愿逝者一路西行衣食无忧。灵座设在程夫人遗体的南面,安放一个架子,上置香炉,以及酒、果等祭品。灵座设下,亲友们便可来此哭丧。数日后,苏轼苏辙移程夫人遗体入棺内,用衣服填满棺材的缝隙。亲人们作最后的道别,便钉牢棺盖,开始守灵。
守灵以三天为限,《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古人认为,人死后,阴间路远,其灵魂留恋阳间亲人,三天内会再回家探望,故子女须候在灵堂内,待其魂归。遗体旁一灯如豆,为灵魂照亮回家的路。为防油尽灯枯,灵魂迷路,亲人们轮番看护,灯始长明。守灵三天,亲人的难舍难分渐归于平静,接受斯人已去,也为亲友远道而来预备下时间。
丧事完毕,开始安排葬礼。按古代礼法,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一月而葬。不过在宋代,划分并不如此明确,如司马光言:“今世着令,自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官员和百姓需得在三个月内安葬逝者。
葬礼由专业的“葬师”主持。所谓“卜宅兆、葬日”,占卜选择墓地和时日下葬。“世俗信葬师之说,既择年月时日,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夭寿尽系于此……”(司马光)
苏洵请来看风水的葬师,是“看地仙”的后人,犹记得当年,其祖父给苏洵的祖母看过象耳山的墓地。葬师带他巡游群山,所过无中意处,最后来在武阳安镇可龙里,胸次豁然开朗,只见山势逶迤而来,高大壮伟,末端分为两股,缠绕环抱。一泉喷出两山间,水流向北,在右股下蓄水成井,滋养附近人家百余。葬师惊呼:此地大吉呀!苏君请看:水随山转,山尽水出,山水交融。周山之灵气聚于此地而不散,葬书所云“前有一泓水,后有二峰望,秀水入明塘,后代出卿相”,此乃神仙居所,尊夫人长眠于此,苏家后代无忧矣!隔日,苏洵往访泉旁之民,得知此井名曰“老翁井”。最是那传说惹人向往:十数年前,每当山空月明,天开云霁时,常有一老人,苍颜白发,躺卧于泉上。见有人来,则隐于水中,踪迹不见。“老翁,老泉”,苏洵喃喃道,“这井到于某名号暗合,想我百年之后,与夫人合葬于此,许是命运际会的安排!”
确定墓地后,便开始挖墓穴。穴有两种挖法,其一,垂直下挖,将棺材直接放入其中。其二,挖巷道出墓地一侧,然后挖墓室,最后把棺材推进去。朝廷规定,不准用石板作为棺椁和建造墓室。还规定墓田的面积、坟的高度、石兽和明器的数量等,都有品级的限制。
苏家用的是前一种挖法,不仅挖了个墓穴给程夫人,还给苏洵挖了个“寿堂”——活人墓。“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人还活着,却提前挖好墓穴,以现代人观之,实在很不吉利。对宋人来说,此乃大吉。
古人讳死,但从不忌讳置棺材于室内。生前就备下的棺材,美其名曰“寿材”,不但不晦气,还能增人寿命。有条件的人家会趁着壮年,备好棺材,挖好墓穴,在穴壁上画夫妇二人的肖像,阴刻“寿堂”“生堂”“千年吉宅”等字样,最后在墓道里放一只镇墓兽,尔后不动声色,静静地等待时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岁月静好,入土为安。
为生人备墓,一可避免将来死后,事发突然,买不起棺材,挖不好坟墓。二有“厌胜”之功效,假以一座空坟来迷幻不期而遇的死神:瞧见我的坟墓没有?我已经死了耶,你们找别人索命去!
《东坡志林》第七卷有记:“生者之室谓之寿堂,以偶人披甲执戈,谓之寿神以守之,而以石甓塞其通道。既死而葬,则去之。”
挖好了墓穴,还需准备墓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