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苍髯白甲待归来(三)(1/1)
扬长而去吧—旋转的土地,褐色的乡野。苏洵穿着木屐,走过长街,拎着油灯,走上山崖,枣红的脸被太阳牵着,灵魂舒展成羽翼,心绪平坦如桃花笺,从前的骄傲与自信,已化成路过的美丽与传奇。奄奄一年过去,嘉佑三年(1058),十月,忽接雷简夫来信,告之朝廷将有诏命,要其东行应诏。十一月五日,中书省扎子下眉州,以两制仪上欧阳修推荐,召苏洵赴阙“试策论于舍人院,仍令本州发遣赴阙。”
故事还得追溯到两年前,苏洵携子苏轼、苏辙,谒见韩琦、欧阳修。时值欧阳修等庆历新政的人物用事,欧阳修即上《荐布衣苏洵状》,向朝廷力荐苏洵:“……眉州布衣苏洵,淳厚坚毅,性情开朗,见识通达,曾尝试一举,不中,遂退而力学。其主张精于说理而与时俱进,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并非夸夸其谈。其人文章品行着称乡里,而守道安贫,不专营仕途,如无引荐,则不被盛世所用。其所议二十篇,臣恭敬附上。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录用。”
欧公上书推荐,事在嘉佑元年,“始公进其文,自丙申之秋至戊戌之冬,凡七百余日而得召,朝廷之事,其节目期限,如此之繁且久也!”山雨欲来,苏明允此刻回头,看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通透明白。我既以策论闻与国,国即知我,我自然报国,即国已知我,则何必又加考于我。想这两年来,自己无数次立于星空之下,幻想如何兜售自己的理想和野心、抱负和欲望,以获得功业和千古名。是有不得已者,是有难为情处!
他曾上书欧阳修,用前辈孟、韩、李、陆之文以托欧阳之文,勾勒自己解读欧公之深,以期引为知己: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引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尖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委婉详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气定神闲,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味道绵远悠长,光彩油然而幽静,俯仰谦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其文论语精当,不堕谄媚之嫌。看似随意,却埋伏动人的机栝:交必如洵之与修,乃可面誉而不为谄,自述所得而不为夸。
此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操起捭阖之笔,蓄意点染,罗织而递进层层;持论抒情,情真而意切拳拳,不蒂为“老苏先生第一书”。永旭一见,果然激赏,大称叹,“以为未始见夫人也,目为孙卿子,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
嘉佑元年冬,张方平自成都离任归京,苏洵又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求张荐举:……昨闻车马至此有日,西出百馀里迎见。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烈,僮仆无人色。从逆旅主人得束薪缊火。良久,乃能以见。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私自伤至此,伏惟明公所谓洁廉而有文,可以比汉之司马子长者,盖穷困如此,岂不为之动心而待其多言邪!
“明公说我廉洁,文章堪比司马迁,见我如此穷困潦倒,岂能不为我生恻隐之心!”凄楚悲凉之状,诚惶诚恐的期待,委婉求荐,无需待其“多言”。铺陈已经足够,正待东风一起,便可扬帆出海。荐举之后,略加策问,布衣即可入署,大事可成矣。苏洵对此满怀期待。熟料噩耗传来,夫人病故,父子三人只好仓皇辞京。苏明允那求仕之心,随着西去那山一程水一程,渐渐消弭于无形:“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东。阁下当时赐音问,以慰孤耿。病中无聊,深愧疏略。”他在给欧公的第三书里,疲态已现,再不复入京。
故事还得追溯到两年前,苏洵携子苏轼、苏辙,谒见韩琦、欧阳修。时值欧阳修等庆历新政的人物用事,欧阳修即上《荐布衣苏洵状》,向朝廷力荐苏洵:“……眉州布衣苏洵,淳厚坚毅,性情开朗,见识通达,曾尝试一举,不中,遂退而力学。其主张精于说理而与时俱进,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并非夸夸其谈。其人文章品行着称乡里,而守道安贫,不专营仕途,如无引荐,则不被盛世所用。其所议二十篇,臣恭敬附上。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录用。”
欧公上书推荐,事在嘉佑元年,“始公进其文,自丙申之秋至戊戌之冬,凡七百余日而得召,朝廷之事,其节目期限,如此之繁且久也!”山雨欲来,苏明允此刻回头,看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通透明白。我既以策论闻与国,国即知我,我自然报国,即国已知我,则何必又加考于我。想这两年来,自己无数次立于星空之下,幻想如何兜售自己的理想和野心、抱负和欲望,以获得功业和千古名。是有不得已者,是有难为情处!
他曾上书欧阳修,用前辈孟、韩、李、陆之文以托欧阳之文,勾勒自己解读欧公之深,以期引为知己: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引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尖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委婉详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气定神闲,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味道绵远悠长,光彩油然而幽静,俯仰谦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其文论语精当,不堕谄媚之嫌。看似随意,却埋伏动人的机栝:交必如洵之与修,乃可面誉而不为谄,自述所得而不为夸。
此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操起捭阖之笔,蓄意点染,罗织而递进层层;持论抒情,情真而意切拳拳,不蒂为“老苏先生第一书”。永旭一见,果然激赏,大称叹,“以为未始见夫人也,目为孙卿子,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
嘉佑元年冬,张方平自成都离任归京,苏洵又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求张荐举:……昨闻车马至此有日,西出百馀里迎见。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烈,僮仆无人色。从逆旅主人得束薪缊火。良久,乃能以见。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私自伤至此,伏惟明公所谓洁廉而有文,可以比汉之司马子长者,盖穷困如此,岂不为之动心而待其多言邪!
“明公说我廉洁,文章堪比司马迁,见我如此穷困潦倒,岂能不为我生恻隐之心!”凄楚悲凉之状,诚惶诚恐的期待,委婉求荐,无需待其“多言”。铺陈已经足够,正待东风一起,便可扬帆出海。荐举之后,略加策问,布衣即可入署,大事可成矣。苏洵对此满怀期待。熟料噩耗传来,夫人病故,父子三人只好仓皇辞京。苏明允那求仕之心,随着西去那山一程水一程,渐渐消弭于无形:“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东。阁下当时赐音问,以慰孤耿。病中无聊,深愧疏略。”他在给欧公的第三书里,疲态已现,再不复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