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儒家失世经典(1/2)
“皇上明鉴,臣岂敢如此?她不能来,非臣之故,乃是因沉迷于臣的书房,不能自拔。”陈言忙道。
“沉迷于你的书房?你书房朕也去过,并未见到有何奇特之处啊。”唐韵奇道。
“如今多了些东西。不过哪怕皇上现在去看了,也多半看不出什么来,但通儒夫人就不同了。”陈言笑容玩味起来,“那里面展现出的东西,让她震惊几天,应该还是问题不大。”
“你这家伙,总是吊朕的胃口,非要朕杀到你府上,亲眼看看是吧?”唐韵不悦道。
“皇上莫急,臣说便是。”陈言停了停,“朕为她准备了一屋子的书。”
“书?”唐韵失笑道,“朕当你做了什么准备,合着就是书?你可知道郑家有多少藏书,通儒夫人看过的书甚至还要更多,书对她有何吸引力可言!”
“臣知道,世传郑家藏书十万,乃是咱们大周民间第一书库。”陈言不慌不忙地道,“但臣备在书房中的六千册,比之郑家十万册,只多不少。”
“这是什么失智之言,六千与十万孰多孰少,连三岁小童也知罢。”唐韵疑惑道。
“臣的书,单页四百字,六千本虽然页数有多有少,但共计十二万余页,计约五千万字。”陈言轻描淡写地道。
“什么!”唐韵吃了一惊。
她也是爱书之人,虽说如今国事繁忙,读书渐少,但自识字起到登基前,不知阅览多少书卷。可穷她一生,看过的书加起来只怕连千万字都没到!
难怪陈言要说六千册胜过十万册,确实常规情况下,十万册书都很难达到这个字量。
书卷,终究只是载体。内容,还是要靠文字。
文字数量的多少,比之书册的数量确实要更重要。
只是,六千册书真的能达到五千万字的字量吗?
不过想想青山县那印刷能力,唐韵释然了。
各官衙如今正与青山县印刷厂合作,翻印旧卷,她也翻看过一些,的确那印刷质量和印刷能力不是别处能比。
“不过,纵然书量惊人,通儒夫人见惯天下书卷,想令她惊异,只怕甚难。”唐韵仍是不解。
“皇上误会了,这些书册所要展现的,并非字量,而是形式。”陈言解释道,“传统书册,手写为主,印刷为辅,书卷的数量上不去。一本好书,靠手写能翻得几册?”
“此理朕也明白,大周印坊不多,翻印能力也弱,确实不利于书卷的传播。”唐韵蹙眉道,“但这又与通儒夫人何干?”
“皇上忘了吗?郑家乃是当世儒学之宗,郑家第一要务,便是弘扬儒学啊!”陈言提醒道。
唐韵一呆。
的确,郑氏儒门,一向致力于将儒学遍洒大周,以求实现“儒世”的梦想。
不只是现在,郑家是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忽然间,她有些明白了陈言的意思。
要弘扬儒学,光靠人力到处去宣传是不够的。郑家一共才多少人,就算全都撒出去,也无法覆盖大周全境。
这个时候,就要靠书了。
“书,乃是传道授业必须之物。”
“要想让儒学弘扬光大,就需要多多印制儒学经典,让更多的人能读到。”
“从而耳濡目染,扩大其影响力。”
“臣以郑家藏书为例,其藏书十万,据臣所知,寻常弟子是不允许外借的。”
“若是要读,须得至书院内商借,且只能在院内阅读。”
“连郑家自己的弟子都如此,更何况外人?”
“但若是能将书院内的书册,全部印制千册乃至万册。”
“届时弟子走也读坐也读,食也读寝也读,如厕也读,还愁儒学不能光大?”
“而且,传统书卷,材质不一。”
“譬如竹简,一人随身能带几本?”
“但若印为臣的纸册,尺寸适宜,不似竹简、皮册等宽大和厚重,轻巧便携,随身带上几本也无问题。”
“且,书卷印制一多,本价便低。”
“原本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看到的书,便可让寻常百姓也能得到,更利于儒道传播。”
……
陈言一句一句不断说讲起来,听得唐韵也不禁连连点头。
如今在郑家,通儒夫人虽是嫁入之人,但地位身份,只弱于其夫君郑大儒。因此儒门诸事,多由她来排布。
自然,如何光大儒学,也是她头等考虑的大事。
大周虽说不上百家争鸣,但诸子群起,并非是由儒门独大。顶多,儒门算是诸门学说之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若是能借助于陈言那种领先于时代的印刷能力,不说一定能实现“儒世”的梦想,至少能向前跨进一大步!
这才是陈言真正想用来吸引郑氏的东西。
听完之后,唐韵道:“这么说,你是想用与郑家的合作来迫通儒夫人认输?”
陈言从容道:“这是臣的第一步,
“沉迷于你的书房?你书房朕也去过,并未见到有何奇特之处啊。”唐韵奇道。
“如今多了些东西。不过哪怕皇上现在去看了,也多半看不出什么来,但通儒夫人就不同了。”陈言笑容玩味起来,“那里面展现出的东西,让她震惊几天,应该还是问题不大。”
“你这家伙,总是吊朕的胃口,非要朕杀到你府上,亲眼看看是吧?”唐韵不悦道。
“皇上莫急,臣说便是。”陈言停了停,“朕为她准备了一屋子的书。”
“书?”唐韵失笑道,“朕当你做了什么准备,合着就是书?你可知道郑家有多少藏书,通儒夫人看过的书甚至还要更多,书对她有何吸引力可言!”
“臣知道,世传郑家藏书十万,乃是咱们大周民间第一书库。”陈言不慌不忙地道,“但臣备在书房中的六千册,比之郑家十万册,只多不少。”
“这是什么失智之言,六千与十万孰多孰少,连三岁小童也知罢。”唐韵疑惑道。
“臣的书,单页四百字,六千本虽然页数有多有少,但共计十二万余页,计约五千万字。”陈言轻描淡写地道。
“什么!”唐韵吃了一惊。
她也是爱书之人,虽说如今国事繁忙,读书渐少,但自识字起到登基前,不知阅览多少书卷。可穷她一生,看过的书加起来只怕连千万字都没到!
难怪陈言要说六千册胜过十万册,确实常规情况下,十万册书都很难达到这个字量。
书卷,终究只是载体。内容,还是要靠文字。
文字数量的多少,比之书册的数量确实要更重要。
只是,六千册书真的能达到五千万字的字量吗?
不过想想青山县那印刷能力,唐韵释然了。
各官衙如今正与青山县印刷厂合作,翻印旧卷,她也翻看过一些,的确那印刷质量和印刷能力不是别处能比。
“不过,纵然书量惊人,通儒夫人见惯天下书卷,想令她惊异,只怕甚难。”唐韵仍是不解。
“皇上误会了,这些书册所要展现的,并非字量,而是形式。”陈言解释道,“传统书册,手写为主,印刷为辅,书卷的数量上不去。一本好书,靠手写能翻得几册?”
“此理朕也明白,大周印坊不多,翻印能力也弱,确实不利于书卷的传播。”唐韵蹙眉道,“但这又与通儒夫人何干?”
“皇上忘了吗?郑家乃是当世儒学之宗,郑家第一要务,便是弘扬儒学啊!”陈言提醒道。
唐韵一呆。
的确,郑氏儒门,一向致力于将儒学遍洒大周,以求实现“儒世”的梦想。
不只是现在,郑家是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忽然间,她有些明白了陈言的意思。
要弘扬儒学,光靠人力到处去宣传是不够的。郑家一共才多少人,就算全都撒出去,也无法覆盖大周全境。
这个时候,就要靠书了。
“书,乃是传道授业必须之物。”
“要想让儒学弘扬光大,就需要多多印制儒学经典,让更多的人能读到。”
“从而耳濡目染,扩大其影响力。”
“臣以郑家藏书为例,其藏书十万,据臣所知,寻常弟子是不允许外借的。”
“若是要读,须得至书院内商借,且只能在院内阅读。”
“连郑家自己的弟子都如此,更何况外人?”
“但若是能将书院内的书册,全部印制千册乃至万册。”
“届时弟子走也读坐也读,食也读寝也读,如厕也读,还愁儒学不能光大?”
“而且,传统书卷,材质不一。”
“譬如竹简,一人随身能带几本?”
“但若印为臣的纸册,尺寸适宜,不似竹简、皮册等宽大和厚重,轻巧便携,随身带上几本也无问题。”
“且,书卷印制一多,本价便低。”
“原本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看到的书,便可让寻常百姓也能得到,更利于儒道传播。”
……
陈言一句一句不断说讲起来,听得唐韵也不禁连连点头。
如今在郑家,通儒夫人虽是嫁入之人,但地位身份,只弱于其夫君郑大儒。因此儒门诸事,多由她来排布。
自然,如何光大儒学,也是她头等考虑的大事。
大周虽说不上百家争鸣,但诸子群起,并非是由儒门独大。顶多,儒门算是诸门学说之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若是能借助于陈言那种领先于时代的印刷能力,不说一定能实现“儒世”的梦想,至少能向前跨进一大步!
这才是陈言真正想用来吸引郑氏的东西。
听完之后,唐韵道:“这么说,你是想用与郑家的合作来迫通儒夫人认输?”
陈言从容道:“这是臣的第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