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名震西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捷报传来之后,关于苏定方的口碑就开始出现反转。

    朝野都认为苏定方是个大将之才。

    如今阿史那贺鲁被擒获的消息传来,朝臣百姓在了解了擒获阿史那贺鲁的经过之后,苏定方的名声也再上一层楼。

    以前,朝臣百姓都觉得皇帝钦定苏定方为行军副总管是一招臭棋。

    纵然捷报出来,朝臣百姓都认为苏定方有大将之才,也觉得皇帝选苏定方为行军副总管有些冒险。

    因为他们觉得选别的大将为行军副总管也能取得胜利,至于苏定方可以慢慢锻炼提拔。

    但是现在,朝臣百姓不再这么认为了。

    选别的大将为行军副总管也许能打胜仗,却不太可能一举生擒阿史那贺鲁。

    因为这次出征能生擒阿史那贺鲁最关键的人就是苏定方,连程咬金都没起多大的作用。

    所以,在官报刊印分发之后,朝臣百姓对苏定方的评价再上一层楼,也没有人再质疑皇帝选苏定方为行军副总管的决定。

    他们觉得皇帝太英明了,皇帝慧眼识人!

    房遗爱能破格举荐苏定方很有气魄,皇帝在召见苏定方奏对之后大胆任命苏定方为行军副总管更有气魄!

    长安城议论纷纷,气势热烈,皇帝也派遣了钦使前往迎接凯旋的大军。

    程咬金带领大军回到大唐境内,停驻在西州,等待皇帝的旨意。

    大军受到了西州将士百姓的热烈欢迎。

    阿史那贺鲁反叛大唐,西州必然会首当其冲,谁不想过太平日子?

    朝廷大军不但打了胜仗,还直接生擒了阿史那贺鲁,西州的百姓就不用再担心阿史那贺鲁会集合西突厥的各部族作乱。

    凯旋的将士们等了没多久就等到了匆匆赶来的皇帝钦使。

    征调的各州兵马各回本州,等待朝廷论功行赏。

    而程咬金则带领从十六卫抽调的五千兵马押送俘虏前往长安献俘。

    听完皇帝的这道旨意,将领们不由欢呼起来。

    献俘这可不是轻易就能有的。

    大唐立国以来征战多年,打的胜仗不计其数,但是献俘大典却只举办过寥寥数次。

    先帝本身就是名将,唐军又屡战屡胜,一般的胜仗先帝就根本就看不上,自然也不会大张旗鼓的举办献俘大典。

    其中尤其是朝廷覆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的那次献俘大典尤为隆重!

    东突厥曾经打到渭水河畔,逼着先帝定下了渭水之盟。

    对于大唐而言,东突厥既是耻辱也是心腹大患。

    阿史那贺鲁反叛自立,匆匆纠集了一部分西突厥部族,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大汗,只能算是一个草台班子,远远称不上大唐的心腹大患,甚至称不上大敌。

    将领们也都知道,若只是打了胜仗,皇帝根本就不会举办献俘大典。

    因为生擒了阿史那贺鲁,皇帝这才有意举办献俘大典。

    所以,将领们其实都沾了苏定方和薛仁贵的光。

    传旨之后,苏定方在军中的声望又涨了,他的名声也开始在边镇流传开来。

    经此一战,苏定方也名震西域,不再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中郎将。

    苏定方为人方正严肃,将领们虽然对他颇为佩服,但是也不好接近。

    薛仁贵为人憨厚性情也很爽朗,加上官位不高,军中将领们倒是都愿意与他结交。

    在军中要想服众靠的是什么?

    要么靠赫赫战功,要么靠真本事。

    之前,将领们只是觉得薛仁贵只是因为晋国公的赏识才得以平步青云,至于斩杀薛万彻,谁知道当时是个什么情形呢?

    说不定薛万彻早已经受伤或者力尽,被薛仁贵捡了便宜呢。

    薛仁贵来到军中后一杆长枪横扫全军无人能挡,一手精湛的箭术同样无人能比,全军上下谁不服气?

    如今薛仁贵又立下了大功,还有晋国公这个靠山,堪称前途无量。

    谁不想与薛仁贵结交?

    谁不想与薛仁贵并肩作战?

    五千兵马浩浩荡荡的前往长安,这一路上将士们受到的待遇都很好。

    打了胜仗待遇自然不同,沿途州县都会劳军。

    薛仁贵每天笑的合不拢嘴,出征之时他心里还有些纠结。

    因为他是放弃了做皇帝的亲卫将军选择了出征,若是没有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回去难免会惹人讥笑。

    但是现在嘛,不用担心回去会惹人讥笑了。

    而且也能坦然面对国公了,这次出征不但没有给国公丢脸,还给国公长脸了。

    自从跟了国公之后,他就时来运转了!

    意气风发的薛仁贵也不是没有苦恼。

    他现在的苦恼就是怕阿史那贺鲁这小子死了!

    皇帝要在长安献俘,最大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阿史那贺鲁,若是阿史那贺鲁死在了路上,献俘大典就会失色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