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赠品太子(2/4)
看的历史书,恍然说道“哦,对对对。那立我也不行。”然后想了想,又补充道“我说的是那个时空的我。”
朱标并没有在意朱棡的语病,他只是有些疑惑,尽管看了历史,他还是无法把自己那个黝黑的四弟和那青史留名的永乐大帝联系到一起。
似乎是看到了大哥的不解,朱橚开口道,“大哥,人的经历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没准吃完猪食的老四就开窍了呢。”
正是朱橚的这句玩笑话提醒了朱标,“那要是咱们那个爹直接传位给他那的老四,他那边的老四又没经历过靖难之役,心性没那么成熟,那岂不是……”
朱棡哥俩也突然就意识到了问题,纷纷表示,得去跟那俩爹说一声。
但想到具体谁去,仨人都沉默了,乾清宫他们那俩爹,一个抽象,另一个,那是加倍抽象,如非必要,他们实在是不怎么想去接触的。于是,仨人齐刷刷的吧目光投向了我。
“想都别想,你们谁敢说让我去我就抽谁!”我一眼就看穿了几人的小九九,立马出言警告。
哥仨对我的行事风格是了解的,真动起手来,我可不管什么太子亲王的,所以,几人一致决定,等第二天早晨再说。
几人又闲聊了一会,来了几个朝臣汇报工作,朱标就去忙活了,我们仨人坐着也没啥意思,就起身告辞。
仨人四处溜达了一圈,实在找不到事干,最后,拿了些酒菜,去了朱棡府上喝酒。
于是,我就和一个洪武朝知名的混账亲王,一个新时代男大学生在晋王府一直喝到了半夜。等仨人再清醒过来,仨人发现,自己睡在了新城区建设的工地里。
趁着工人还没上工,仨人急急忙忙的返回了宁远卫,一番洗漱之后,向着皇宫赶去。
等到了皇宫,朱标已经去上朝了,而俩老朱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不用想,俩人一定是回了洪武28年,仨人琢磨了一番,主要是老三和老五最近是在是被朝廷政务折磨得难受,所以,仨人一致决定,去洪武28年看看。
然后我们就在洪武28年的奉天殿上看到了神奇的一幕,龙椅上,坐着俩朱元璋。
这对于在场的官员可不是啥好事,好家伙,一个老朱就已经够他们头疼的了,这一下来了俩,那简直是加倍舒爽啊,而且,很快,朝臣们就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年轻的那个老朱,虽说没有年老的那个狠辣,但是他阴啊,而且,跟老老朱不同,对这年轻老朱,你拿之前对付老老朱的那套文辞对付不了!那年轻老朱怼起人来,比他们文官都文官!
只不过,俩老朱的形象都不太好,眼珠都是红红的,还都盯着个黑眼圈。可是满朝文武确实每一个人敢问,毕竟那个是喜欢对官员掏心掏肺的洪武大帝,谁想不开啊再朝堂上瞎问。
就在百官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的时候,老老朱发话了“咱曾经立下皇明祖训,国朝储君,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五长立贤,这几年,经过咱对允炆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性格弱,仁德有余而果决不足,故而咱决定,暂时去了允炆的皇太孙之位,储君一事,日后再议!”
文官里面,齐泰一听就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自己捧了朱允炆这么长时间了,如今好不容易看到朱允炆当上了太孙,眼瞅着老朱也没几天了,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从龙之臣了,你老朱居然敢反悔,于是,立马出班奏对,“启奏陛下,皇储乃国朝之本,岂可轻易改动?况且允炆皇孙,兼具嫡,长,贤,实乃国朝储君不二之选啊!”
俩老朱似乎早就猜到了会有人这么说,于是,老老朱给了老朱一个眼神,那意思“到你了,你上吧。”
于是,老朱清了清嗓子,开口说话了“你就是齐泰是吧,是允炆的老师对吧,你说允炆兼具嫡长贤对吧,那咱来问你,允炆是洪武十年生的吧,他出生那年,咱可曾下旨立吕氏为太子正妃?那吕氏可是我老朱家以太子正妃之礼抬进东宫的?你也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母贵则子贵的道理吧,吕氏生允炆时为妾,那么允炆就是庶出!先贤有云,有嫡立嫡,无嫡方可立长,如今常氏所出之允熥尚在,东宫嫡系一脉未决,何以立一庶子为储?况且,论长,晋王非长乎?燕王非长乎?须知晋燕二王均乃高皇后所出,乃我下一代之嫡长,论长论的到允炆么?至于说贤,齐泰,咱且问你,何为贤?能背些圣贤书籍就是贤了么?咱是要选统御万民的一国之君,不是选教书先生!那圣贤书籍之中,可有富国强兵之法?可有使百姓免受天灾之法?别给咱说什么垂拱而治,他前宋就是垂拱而治,百姓过的什么日子,那些当官的过的什么日子咱可都是一清二楚!你们这些文人,就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先贤着作无数,那些对你们不利的你们是只字不提,你们不提,就当咱不知道么?你们是欺负咱是个不读书的泥腿子么?”
如果说,有什么比朱元璋更可怕的,那一定是有文化的朱元璋,为什么历史上会有猜测说朱标是被文管集团弄死的,那就是因为朱标就是个有文化的老朱,你对没文化的朱元璋你能忽悠,但是你对一个有文化的朱元璋,你还想继续忽悠
朱标并没有在意朱棡的语病,他只是有些疑惑,尽管看了历史,他还是无法把自己那个黝黑的四弟和那青史留名的永乐大帝联系到一起。
似乎是看到了大哥的不解,朱橚开口道,“大哥,人的经历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没准吃完猪食的老四就开窍了呢。”
正是朱橚的这句玩笑话提醒了朱标,“那要是咱们那个爹直接传位给他那的老四,他那边的老四又没经历过靖难之役,心性没那么成熟,那岂不是……”
朱棡哥俩也突然就意识到了问题,纷纷表示,得去跟那俩爹说一声。
但想到具体谁去,仨人都沉默了,乾清宫他们那俩爹,一个抽象,另一个,那是加倍抽象,如非必要,他们实在是不怎么想去接触的。于是,仨人齐刷刷的吧目光投向了我。
“想都别想,你们谁敢说让我去我就抽谁!”我一眼就看穿了几人的小九九,立马出言警告。
哥仨对我的行事风格是了解的,真动起手来,我可不管什么太子亲王的,所以,几人一致决定,等第二天早晨再说。
几人又闲聊了一会,来了几个朝臣汇报工作,朱标就去忙活了,我们仨人坐着也没啥意思,就起身告辞。
仨人四处溜达了一圈,实在找不到事干,最后,拿了些酒菜,去了朱棡府上喝酒。
于是,我就和一个洪武朝知名的混账亲王,一个新时代男大学生在晋王府一直喝到了半夜。等仨人再清醒过来,仨人发现,自己睡在了新城区建设的工地里。
趁着工人还没上工,仨人急急忙忙的返回了宁远卫,一番洗漱之后,向着皇宫赶去。
等到了皇宫,朱标已经去上朝了,而俩老朱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不用想,俩人一定是回了洪武28年,仨人琢磨了一番,主要是老三和老五最近是在是被朝廷政务折磨得难受,所以,仨人一致决定,去洪武28年看看。
然后我们就在洪武28年的奉天殿上看到了神奇的一幕,龙椅上,坐着俩朱元璋。
这对于在场的官员可不是啥好事,好家伙,一个老朱就已经够他们头疼的了,这一下来了俩,那简直是加倍舒爽啊,而且,很快,朝臣们就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年轻的那个老朱,虽说没有年老的那个狠辣,但是他阴啊,而且,跟老老朱不同,对这年轻老朱,你拿之前对付老老朱的那套文辞对付不了!那年轻老朱怼起人来,比他们文官都文官!
只不过,俩老朱的形象都不太好,眼珠都是红红的,还都盯着个黑眼圈。可是满朝文武确实每一个人敢问,毕竟那个是喜欢对官员掏心掏肺的洪武大帝,谁想不开啊再朝堂上瞎问。
就在百官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的时候,老老朱发话了“咱曾经立下皇明祖训,国朝储君,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五长立贤,这几年,经过咱对允炆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性格弱,仁德有余而果决不足,故而咱决定,暂时去了允炆的皇太孙之位,储君一事,日后再议!”
文官里面,齐泰一听就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自己捧了朱允炆这么长时间了,如今好不容易看到朱允炆当上了太孙,眼瞅着老朱也没几天了,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从龙之臣了,你老朱居然敢反悔,于是,立马出班奏对,“启奏陛下,皇储乃国朝之本,岂可轻易改动?况且允炆皇孙,兼具嫡,长,贤,实乃国朝储君不二之选啊!”
俩老朱似乎早就猜到了会有人这么说,于是,老老朱给了老朱一个眼神,那意思“到你了,你上吧。”
于是,老朱清了清嗓子,开口说话了“你就是齐泰是吧,是允炆的老师对吧,你说允炆兼具嫡长贤对吧,那咱来问你,允炆是洪武十年生的吧,他出生那年,咱可曾下旨立吕氏为太子正妃?那吕氏可是我老朱家以太子正妃之礼抬进东宫的?你也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母贵则子贵的道理吧,吕氏生允炆时为妾,那么允炆就是庶出!先贤有云,有嫡立嫡,无嫡方可立长,如今常氏所出之允熥尚在,东宫嫡系一脉未决,何以立一庶子为储?况且,论长,晋王非长乎?燕王非长乎?须知晋燕二王均乃高皇后所出,乃我下一代之嫡长,论长论的到允炆么?至于说贤,齐泰,咱且问你,何为贤?能背些圣贤书籍就是贤了么?咱是要选统御万民的一国之君,不是选教书先生!那圣贤书籍之中,可有富国强兵之法?可有使百姓免受天灾之法?别给咱说什么垂拱而治,他前宋就是垂拱而治,百姓过的什么日子,那些当官的过的什么日子咱可都是一清二楚!你们这些文人,就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先贤着作无数,那些对你们不利的你们是只字不提,你们不提,就当咱不知道么?你们是欺负咱是个不读书的泥腿子么?”
如果说,有什么比朱元璋更可怕的,那一定是有文化的朱元璋,为什么历史上会有猜测说朱标是被文管集团弄死的,那就是因为朱标就是个有文化的老朱,你对没文化的朱元璋你能忽悠,但是你对一个有文化的朱元璋,你还想继续忽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