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供销社,刷脸的妙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毕竟这年头有的人没粮食吃,再这样下去,人都快饿死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江知栀点头:“行,大哥去那边的树底下等我们好了,那边树底下能遮阳。”

    “这年头,大家都苦。”

    兄弟三人有心给江知栀讲了很多。

    江知栀也了解到。

    说句实在话,七十年代大家过得很困难很苦,什么物资都紧缺,买什么都需要给票,没有签证和介绍信寸步难行。

    买东西的话还是统购统销,百货商店和供销社就是销售点。

    就拿住在县城的人来说。

    县城的人是有定量的供应,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粮油本,每个月供应油才四两,每人每月供应一斤猪肉,其他的青菜,布,大米也是限量。

    就算你手头上有粮票有钱,但是粮站没有粮,你能咋办呢?

    县城很多地方连野菜都没有,县城人只能想办法买点杂粮来应付。

    别说大米了,连大米的影子都见不到。

    玉米面粉没有了,就供应高粱米。

    高粱米也没有了,就开始供应红薯干。

    不少人只能去买红薯干顶口粮。

    红薯干一般两斤左右,顶一斤的口粮。

    然后就是用玉米蕊和白菜根打磨成淀粉,这种淀粉也是当主食吃,大约四斤淀粉顶一斤的粮食。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们更苦。

    每个人才分得两亩地。收完粮食后必须要交公粮,况且每一年的公粮任务大。

    交完公粮后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几乎很多家庭都吃不饱,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更加不够分粮食,更加吃不饱。

    所以农民们在抢收干重活的时候就吃红薯干饭。

    有的家里没那么多粮食,就去找榆钱儿,玉米外皮,地瓜秧子,野菜,又或者把玉米蕊打磨成粉,这些都是他们的主食了。

    如果干轻活或者没有干活的时候,那就吃稀饭。

    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不少家里天天传出吵架声和哭闹声。

    江远山给江知栀讲完这些后,笑着揉了揉江知栀的小脑袋,“嗯,知知很厉害。”

    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赚到第一桶金!

    江知栀得意笑了笑,她必须支愣起来。

    这个地方的供销社是一排平房。

    大门口上方用红色字体写了“东方红供销社”六个字。

    店名的正上方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屋顶上插着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

    起码第一眼看过去,江知栀觉得和国营饭店的装饰风格差不多。

    江知栀带着二哥江远风,三哥江远阳走进去。

    大哥江远山在大树底下看东西。

    大哥觉得有他在,一般人不敢轻易上前打他的东西的主意。

    毕竟身高身材拳头都摆在那儿了。

    江知栀兴奋得像只扑棱翅膀的小鸟。

    供销社里面放着一排排的橱柜。

    每一个橱柜都是分好种类,上面摆放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商品。

    这家东方红东销售主要经营烟酒,食品,针织棉麻,日用百货,服装,帽子......

    两边的墙上贴着:

    “欢迎新老顾客光临。”

    “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

    “禁止殴打顾客”的标语。

    这个点供销社也有不少人,有几个小孩子踮起脚尖看着柜台上的水果糖,鸡蛋糕,口水都快流下来,那一双双眼睛亮晶晶的。

    空气中飘浮着酱油,醋,粗盐混合在一起的香味,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但是江知栀觉得挺香的。

    入门处正中间的柜子放了铁皮暖水壶,有三种颜色的花样可以选择,分别是红色,白色和蓝色。

    左边食品区有五个人在买东西,上秤称好重量后,售货员会用纸包好,包出来就是一个小小的正四方形,然后再用绳子绑好,让顾客拎在手上拿

    江知栀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还是她第一次逛这种形式的供销社。

    太新奇了!

    这种感觉和在后世逛超市的感觉不一样。

    江知栀兴奋地走来走去,顺便关心现在的物价。

    黄豆一毛六分一斤,富强粉一毛五一斤,玉米面八分一斤,粳米一毛四一斤,普通面粉一毛七一斤。

    中华牌牙膏三毛六一支,肥皂三毛八一条,暖水壶五块二一个。

    毛线十八元一斤,棉布一块八毛一米,棉毛衫裤四元三毛一条,土粗布两毛三一尺。

    茅台七元一瓶,大门前三毛五元一盒,红双喜七元一包,麦乳精一罐八百克的需要三十五元。

    活鸡八毛八一斤,上等的猪板油一块二毛一斤,盐一毛五一斤。

    白砂糖七毛八一斤,要糖票,食用油八毛八一斤,要油票。

    江知栀决定买买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