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四川酉阳冉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兵的战斗意志并没有减弱,对八旗军的杀伤力也没有减弱。

    在浑河之战中,酉阳土司兵与石柱白杆兵在浑河以北列阵。

    当八旗铁骑,发现这支人数不多,且背水列阵的“孤军”之后,立即集中全部兵力,向酉阳土司兵与石柱白杆兵发起了攻击。

    面对,八旗铁骑的攻击,酉阳土司兵与石柱白杆兵相互协助配合,先后打退八旗三次进攻。

    据《明史记事本末》的记载,

    “先败白标兵(即白旗),又败黄标兵(即黄旗),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

    而且还俘获“参将一人、游击二人”。

    虽然,酉阳土司兵与石柱白杆兵让八旗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面对八旗兵的轮番进攻,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整,“诸军饥疲不支”。

    同时,叛将李永芳收买了被俘的明军炮手,利用火炮对这两支部队进行轰击。

    在双重打击下,酉阳土司兵与石柱白杆兵再也无力支撑,

    3800白杆兵死战不退,“皆死之”。

    而酉阳土司兵,则从两个方向成功突围,与3785戚家军汇合后,

    继续在浑河南岸与八旗兵进行血战。

    但是,此时的八旗兵不仅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且由于收买了明军炮手,在武器的质量上也接近甚至超越了来自浙江的戚家军。

    所以,当戚家军“火器既尽”,双方在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之后,戚家军也全军覆没。

    鏖战一日的酉阳土司兵,再次成功突围,回到了辽阳城。

    但是,还是有1000土司兵血染浑河。

    之后,在辽阳保卫战中,又有700土司兵捐躯。

    5000酉阳土司兵,经过两场大战,折损1700余人。

    当然,八旗铁骑也折损了近万人。

    酉阳土司兵在辽东经过多次血战,虽然损失惨重,

    但是还能在八旗兵的包围中杀出重围,

    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而酉阳土司兵战斗力之所以如此之强,

    主要原因,就是其经过长期征战——与其他土司争夺生存资源,多次听从朝廷调遣,

    方才锻炼出一支杀伐骁勇,组织严密的军队。

    根据土司采用的军制,酉阳土司兵使用的是营、旗结合的兵制。

    根据明朝军制,大部分土司设立了“左、中、右、前、后”五营。

    其中,中营由最为主要,通常由应袭长子统领,

    其他四营,则由境内大姓或土司亲属统领。

    营下设旗,旗是各土司寓兵于农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凡境内居民,均编入旗内。旗兵是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土司各分部落曰旗,旗各有长,管辖户口,分隶于各州司而统辖于总司”。

    每旗的人数不同,有的旗统辖上千人,有的则是数百人。

    平时,这些旗众“散处为民,以习耕凿”。如果遇到战争则“调集为兵”,根据“十抽其一”的方式集结兵力。

    当然,土司抽调之人,都是日常久经训练之人。

    有记载称,在平时的训练,主要侧重三种训练。

    “盾矛训练”,这种训练以长兵器为主,以及铜、皮、藤三种盾牌的配合使用;

    “搏击训练”,士兵则需要穿戴全套装备,其中“盔重十六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则数十斤,利箭不能入”,

    在穿戴好这些装备后,再进行武器和拳脚的对练;

    “攀爬训练”,由于土司大多集中在西南多山地区,

    所以为了攻城拔寨必须进行相关训练。

    除此之外,土司还注重对士兵军纪的训练,并借助日常打猎和胆魄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提升单兵作战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不过行军打仗,讲求的是大军协同作战,才能在战场上获得胜利。

    所以,酉阳土司的军队在临敌之时一般采用“二十四旗”的阵法。

    “头,每旗一人居前”,次三人横列为第二重,次五人横列为第三重,次七人横列为第四重,又其次七八人横列为第五重。其余皆置后,欢呼助阵,若在前者败,则二重居中者进补、两翼亦然。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败,则无望矣。每旗十六人,二十四旗合三百八十四人,皆精选之兵也”。

    除这384名精兵之外,其余的土司兵在后面列阵,随时对前面的“箭头”进行补充。

    为了让这套阵法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土司还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军法。

    在土司军法中明确规定,在作战过程中,每一个战斗小组(“伍”)的成员不得为了获取战功,轻易脱离阵容去割取敌人首级,而是由专人负责,战功归整个战斗小组所有(“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注击刺,三人专注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