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斥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楼兰国辅家与秦国军方的商业合作,本来十分顺利。没曾想商队常常遭到乌孙国军队的劫掠。

    这一状况意外促成了秦国与楼兰国的军事合作。

    两国合作的目的就是围剿乌孙国军队。

    此时乌孙国地界,也就是后来的哈密—吐鲁番—达坂城这片绿洲区域。

    秦国与楼兰国的方案是南北夹击:秦国军在北、楼兰军在南。

    秦国派出一支三万人铁骑沿着河西走廊,顺着祁连山脚,出玉门关后向北迂回包抄。

    楼兰国此次调动总兵力共2500人。其中1000人是国家军,1500人从四大家族卫队征调而来。

    2500名军士全是骑兵,一人两马。

    为了辅家商队的事,楼兰国如此顺利同意出兵,和另外三大家族的积极态度有关。

    因为他们都想傍着秦国的大腿,出去打仗、劫掠。这活计来财又多又快,比那什么看门收税、牧羊贩马,不知刺激多少倍!

    所以,白明找禄王商量时,禄王在议事会一提,野利、呼延两族立马举双手支持。

    他们原本也是游牧民族,骨子里对骑马杀敌、掠夺财物就非常嗜好。

    当年他们只是时运多舛,受到本族敌对部落排挤、追杀,才不得不远逃,最后被禄王收留,在楼兰国定居。

    定下决议后,呼延家直接派出300卫士参战。

    野利族本来女多男少,但一听说外出打仗,流落在外的野利族男丁迅速回归。一下子就拉出了一支400人的男女混合卫队。

    禄王与辅家家主商议后,决定禄家再出500、辅家300。

    这样整合成1500人的卫队,加上1000国军共2500人。

    按照与秦军约定,楼兰军队从乌孙国南面向北进攻。

    乌孙国人也是后世所称的匈奴的一支,此时共计30多万人,分为十几个部落。

    部落大小不一。大的5、6万人,小的几千人。

    乌孙国部落的特点与楼兰国相似,骑马挥刀射箭是成年男子的基本要求,个个都能上战场参战。

    但真正编入军队的人口并不多,总共也就4万左右正规军,而且分散驻扎在乌孙国东、南、西、北。

    靠近南边的部落是大玉兹、阿勒班、阿波克烈三个部落。总人口7万多,军队将近1万人。

    2500对,这个比例相差还是有点悬殊的。

    不过,秦国将军赵城与楼兰国将军禄先砾制定进攻计划时,要求楼兰军初期缓慢进军,以守为主。

    秦军迂回至乌孙国中段,穿插切割,往东南方向反包乌孙国的几个部落,争取全歼。

    到时,乌孙国南部几个部落面临秦国\/楼兰国两面夹击。

    同时,乌孙国西北边部落也会展开对秦军的攻击。

    所以,秦军等于也是遭受东南\/西北乌孙军队两面夹击。

    那时,楼兰国军队就必须向北拼死猛攻,尽量多杀南部敌人,减轻秦军压力。

    韦西风平常养着四匹马。其中红、黑二马是他和阿娘的坐骑。

    现在上战场,他就把红、黑二马都带了出来。

    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调理、训练,它们早已有了灵性,不是普通战马。

    两匹马12岁,正处于马生的黄金岁月。

    秦国三万大军,按照一贯做法进行后勤保障。

    而楼兰军的做法则是一人二马,自备粮草。

    行军时,给养马随自己行走;冲杀时,交殿后军统一保管。

    楼兰国国军也好、家族卫队,平时训练就是这么操作的。一套流程早就熟练。

    一般小国都是这么干的。

    韦西风虽然年纪小,但大家都知道他的两匹马很神奇,也知道他的箭术了得,加上他的个头也大,与多数老兵没有分别,所以他被编在斥候队伍里。

    斥候就是侦查兵,在前面探路。属于先锋营。

    先锋营有5个战队、四个斥候组。

    斥候每组六人,轮流出去探路、摸查敌方情报。

    韦西风这组组长名呼延吉,也称伍长。

    他们出发执行任务时,给养马交给其他同伴保管,5人5骑轻装前行。

    楼兰国多年来都未主动对外发动战争。此时谁也不会想到楼兰国会突然出兵攻打乌孙国。

    白明来到楼兰国,与禄王决定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后,楼兰城就派出探子,严密监视乌孙国方面的动向。

    平常,楼兰城里也有乌孙商人在此经商,他们之中也许有乌孙国的探子。所以,楼兰国王下令,从现在起,凡是军士、官人及家丁,一律不得接近乌孙商人。违者,以内奸论处。

    秦国军队3万人,行动起来动静很大,他们一出关,可能就有人发现了他们。

    但他们出关后向北方而去,关注他们的人要确定他们的真实目的地,也没有那么快。

    楼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