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再任西域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帝随便出行,阵仗也是不小的。

    皇帝的行程是住一晚。

    阔大的车舆停在官道上,留一部分人守着。

    其余人到王家院子,就地扎营。

    幸好房子够用。

    用过晚膳后,刘弗陵屏退左右,与王西风单独聊天。

    “先生,朕有一事想要请教。”刘弗陵道。

    “陛下请讲。”

    刘弗陵喝了一口茶,举起陶具茶杯看了看,放下后,道:“西域羌族频频聚商,西北匈奴也有异动。赵充国将军坐镇西域,他主张,对羌族能不动武就不动武。先生怎么看?”

    王西风问:“请问陛下,霍光大人没有态度吗?”

    刘弗陵笑道:“霍大人近来对朕客气了许多。他说打与不打,由朕决定。他保证尽全力配合。”

    王西风点点头。霍光这个态度就对了。这样皇帝才能成长起来。

    关于西域羌族、匈奴这些问题,对王西风来说,历史经验摆在那,有标准答案。

    于是他道:“陛下,微臣以为,赵充国将军的想法是对的。大汉将来应该让匈奴人、羌族人,以及乌桓人就地扎根,归化大汉。”

    见皇帝认真听着,王西风继续道:“胡族的问题在于,灾荒年份,他们的人、畜没有食物保障。咱们大汉疆域辽阔,虽然也有灾年,但总能东墙西补。如果能与他们达成约定,丰年他们上贡作为储备,灾年咱们救助他们。那样都好过些。如此就减少甚至没有战争了。”

    等刘弗陵消化一阵后,王西风接着道:“趁大汉还有70万军队,好好谋划谋划,争取狠狠教训匈奴一次,打到它趴下。之后,削减一半军队。节省的开支,陛下可以做许多事,包括救灾。不仅是对汉人,也可把胡人也考虑进去。”

    “先生所言极是。”刘弗陵不停点着头:“其实先帝轮台诏也是这个意思。先帝遗诏说,他晚年心愿是海内一统、四方臣服。不能全凭武力镇压,而是先威后恩,恩威并用。先生所说打趴他们、丰年纳贡、灾年补偿,这个设想真的好啊!朕愿毕生一试。”

    王西风心想,这个方法后世已经证明过了,当然好。

    胡族纳贡投保与中央朝廷财政支付转移相结合,才是解决匈奴问题的最好办法。

    只要他们在游牧状态,武力就是不能彻底征服的。

    王西风想了想,索性帮他一把。便道:“陛下,西域方面,微臣可以走一趟。有赵充国将军大军震慑,车师、乌孙两国与咱们交好,微臣与右日逐王呼延允机有些交情。西北方向,交给微臣吧。”

    刘弗陵一下子站起来,差点带翻茶几。

    他激动地道:“先生此话当真?真是太好了!先生以什么名头出使西北合适呢?”

    王西风笑道:“皇上,还是从前的名头,大汉西域使足矣。到时我带着师陵公主一同前去。”

    “好!好!好!”刘弗陵道:“先生归来之日,就是封侯之时。”

    见到王西风微笑不语,他忽然意识到王西风不在乎这个,于是讪讪笑道:“先生,封了侯,我可以多弄些土地给先生,挖煤、造亮瓦、种蔬菜…方便。”

    王西风知道他的好意,抱拳道:“多谢陛下。现在言之过早。到时再看吧。”

    两人又商谈了一些细节。确定下来:王西风下月出发。

    *****

    大汉东北、西北同时出现军事异动,是匈奴单于壶衍媞与右贤王、左谷蠡王、右日逐王一起操纵的结果。

    他们的计划是:左谷蠡王攻打乌桓;右日逐王攻打乌孙;右贤王支持婼羌国多个部落侵占陇西北郡的草场。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是应对灾荒。

    因为气候极致干冷,漠北牧场几乎没有水草了。

    大汉朝廷对于如何应对边疆骚乱,出现了分歧。

    度辽将军范明友、祁连将军田广明、前将军韩增主张主动出击。

    后将军赵充国、虎牙将军田顺主张采取防御态势,安抚为主。

    还有一位将军是右将军张安世。本来还兼着光禄勋。现在光禄勋被蔡义取代。他本就是老好人,此时也不明确表态。

    霍光有意让皇帝介入军队指挥事务,对这次行动不作表态。

    皇帝接受王西风的观点,同意派他出使西域,让他去调停西北动乱。

    王西风回到长安城,做了些出使前的准备。

    首先是组成使团。

    使团分文、武两方面官员。

    文官方面,王西风挑了大鸿胪寺主簿秦久为副使,由他选几个随员。

    武官方面,王西风挑了上次出萧关接自己的四名卫尉。其中那名中郎贺永辉为第二副使。

    因为涉及到随行安全,刘辟强调派十几名甲士担任护卫。

    还有负责后勤物资管理的十几名军士。

    加上王西风和师陵公主,队伍共40人。

    出发时,皇帝刘弗陵亲自送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