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搬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早的苍梧郡城,临江而建。

    南城墙外面就是西江。

    西江边有大码头。

    东来西去的船只,就在那里停靠。鳞次栉比。

    货物装卸,客人上下船都在那里。

    往往天蒙蒙亮,这里就苏醒了。

    打水做饭的,梳头洗脸的,倒夜壶涮马桶的…一片人间烟火气。

    从建城以来,面貌大致都是如此,变化的只是船只和人员的数量。

    但是城北不一样。

    苍梧郡城北面,已经改动过一次。城墙后移3里地,靠近了云麓山脚。

    韦氏药铺所在的里弄,位于郡城西北部。不远处的城墙角落,是城卫右营,驻扎着大约200多名军士。

    鄢坡出任太守后,这些卫营由他的人接管。

    许多年来,苍梧郡城并没发生过战争。

    于是这些城卫的职责,就由守土护城的军士,变成了灭火救灾、镇压暴乱、维持秩序的徭役型警察。

    自从吴地统治者增加税收负担,本地人自发开展报复以来,城卫营军士就接到鄢坡命令,成为镇压本地人的力量。

    韦氏药铺几乎就在城卫右营的眼皮子底下。

    时不时就有本地人来串门,邀请韦云涭参加这个组织、那个帮会,韦老爷子都委婉相拒了。

    他总是对来人说,自家这个位置,一览无余,太容易暴露,太不安全。

    不希望到时连累了大伙。

    军营士兵经常接到命令,出动搜寻“暴徒”,有时遇到反抗,免不了受伤,就会来找韦氏药铺治疗。

    韦氏药铺门口挂了牌子:由于各种成本上升,尤其税收提高,诊金、药费均翻倍。

    暗地里,对本地人其实并不提价。

    提价后,来就诊的军士经常骂骂咧咧。

    过去,这些军士基本都是交州七郡本地人。但现在,他们都被鄢坡换成了吴地人。

    对吴地徭役兵,鄢坡还是很关照的。大幅提高了他们的报酬和待遇。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就从加重本地人负担而来。

    韦云涭的原则是:交钱疗伤,爱治不治。

    军营里也有军医,奈何疗伤效果与韦氏药铺没法比。

    韦西风慢慢成了韦氏药铺治疗外伤的主力医师。

    因为他年轻,眼疾手快。

    遇到外伤,止血、正骨、清理伤口、上药、缝合,一气呵成。

    没错,韦西风用上了伤口缝合术。

    这是他首次推出这招。

    没有后世的羊肠线,他一律用蚕丝线。高温消毒后,用它缝合伤口。到时伤口愈合,再回来拆线。

    开始时,韦云涭觉得不可思议。

    等到有人来拆线时,他检查了多人的伤势恢复、伤口愈合情况,这才相信了自己徒弟的绝活。

    原来人的身体,也可以像丛布纳鞋那样缝补。

    他觉得徒弟思路奇妙,异想天开,很快就会超过自己。

    事实上,韦西风早已不是韦云涭可比。只是韦西风不轻易显露实力。

    比如消毒。韦西风仔细研究了老爷子的消毒药材种类、提炼方法后,心中已经有了更好的方案。

    只不过韦西风不能一下子暴露出来。

    只能找机会“碰巧”遇到某种药材,又“偶然”开创出一种新的提炼方法。

    这个时代没有肌肉或静脉注射概念,只能外敷和内服。

    韦西风用外敷和内服这两种传统办法,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加上他少量引用了外科手术技术。

    他的医术,真实水准可说已是无敌。

    只是他不能显山露水。

    因为岭南也不太平了。

    世道不太平,战争频繁,医术高的医师就会成为稀缺资源。多数人身不由己。有些失去自由。

    也有遭到怀疑的,甚至失去生命。

    外科圣手华佗,就是前几年被曹操杀掉的。

    同时代另一位圣医是张仲景,他擅长内科,对传染病有独到见解和治疗办法。

    不过,张仲景很早就被推举为孝廉,进入了官场。

    这时候,他已官居长沙太守。与苍梧郡鄢坡的级别一样。

    酒香不怕巷子深。韦氏药铺的外科医疗水平,好评如潮。

    好名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开去。

    韦氏药铺外科医术的名头,掩盖了自身水准等同的内科医术。

    本地人来看病,费用并未提价的消息,也泄露了出去。引起了军营士兵的不满。

    军营士兵最初对韦氏药铺的提价,也就是骂骂咧咧吵几句,并不会赖诊金。

    后来,他们确认了本地人与吴地人诊金的差别后,这些军士就不干了。

    有许多次,他们按照他们打听到的本地人诊金标准,扔下铜板走人。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