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特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按照士徽大人部署,苍梧行动营将来要执行的任务不在交州境内,而在魏、蜀、吴三国。

    这样的话,行动营主力队员必须是熟悉当地语言的人。

    否则,出去执行任务,一露面就引起怀疑,很容易被盯上。

    士徽派来的第一批30名队员到位,全是蜀国人,年纪在20岁上下。

    他们是士徽手下人在蜀国军队里策反过来的。士徽派他们来接受韦西风训练,自然有他们家人的信息作为筹码牵制他们。

    韦西风的训练,就是教他们学习制作和使用毒药。这是士徽大人交代好的。

    士徽大人不知道的是,韦西风已经记起了tNt炸药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打算顺便教行动营队员制作炸药。

    有氰化物毒药和tNt炸药,在这个时代应该可以横着走吧!

    30名蜀国籍队员都是益州本地人。韦西风通过与他们交谈,渐渐对蜀国的格局有了一些了解。

    之前因为与吴国干上了,又收了陈力啾等人,韦西风对吴国局势略知了一二。

    现在听了益州人描述,这才知道:原来吴国和蜀国,两个都是破落户模样,差得不多。

    蜀国也是三重势力套着各自的分支力量,互相内耗的局面。

    现在的蜀国,地盘就是原来的益州。

    黄巾起义之前,益州刺史是郗俭。

    郗俭到任后,就资源与官职分配问题,与当地豪绅达不成协议。郗俭干脆从外地借兵,在益州内屠杀了一轮。

    不服他指挥的本地官员和士族,几乎被扫荡完了。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地人报复机会来了。借着起义之风起云涌,郗俭被当地人干掉。

    其实黄巾起义在全国爆发,有的地方是流民为了填饱肚子而造反,有的地方是本地豪族杀外来官员。

    干掉了郗俭,当地人暂时掌控政权。黄权、李恢、马忠、王平成了领袖。

    黄巾起义基本平定后,188年,汉室宗亲刘焉发明了一个官职:州牧,用来代替刺史。

    因为刺史代表朝廷,只有官员的监察权,对地方官的经济、军事权干涉不到。

    州牧则有全面管理权。其实相当于诸侯。

    朝廷同意刘焉建议,并任命他为益州牧。第一个吃螃蟹。

    刘焉吸取郗俭教训,到任后没有急着收拾本地豪强,而是大量引进移民。

    益州地势特殊。周围山地环绕,易守难攻;而中间平原广阔,雨水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极其丰富。

    这里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过去,每逢中原战乱,就会有大量难民向益州流徙。但官府总会堵住几处关隘,不让他们进来。

    现在,刘焉作为州牧,有心引进关中、荆州移民稀释益州本地人,那还不简单?放开几处入关通道的查堵就行了。

    于是,从东边的荆州、司州、豫州涌来大量人口,进入益州。

    这些人口中包括许多受到排挤的士族。

    在刘焉有意引导扶持、甚者是强力干预下,这些人口不再是一盘盘散沙,而是聚拢在一家家外来士族周围。

    刘焉给他们土地,挑选其中苗子进入军营、官府,刻意培养提拔。

    很快,这个群体达到40~50万人,并冒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在益州形成了一个可以与本地士族抗衡的势力:东洲派。

    因为他们都来自益州东边的几个州。

    他们中出现了许多在后来呼风唤雨的人物:许靖、李严、法正、孟达、许靖、陈只、吴懿、吴班…等等。

    州牧刘焉从东来人中挑出精壮,组建成一支6万人的东州兵。

    有人才又有强大军队,东洲派很快就把益州士族摁在地上摩擦。

    194年,刘焉去世,儿子刘璋接手了权力。

    但按朝廷规定,官职不能私相授受。

    这时,刘备在庞统的“指导”下登场了,开始实施诸葛亮隆中对计划:谋取益州。

    刘璋生来是个厚道人。

    使自己州牧任命合法化是刚需、刘备是经过确认的皇室正统、卧龙之计谋、凤雏之执行力、内部出了法正、张松、李严三个卖主叛徒…这些因素加起来,十个刘璋也得掉进陷阱。

    后世中华的初中生都知道,夺取益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基本思路。

    刘璋哪知道这个?否则,对刘备这只上门拜年的狐狸,即便他再仁厚,也不会那么菩萨心肠。

    历史没有后悔药。刘璋被夺权,迁往小县城公安软禁居住。

    刘焉给益州留下的政治遗产,是益州派与东州派两大势力的对立与较劲。

    刘备的到来,为益州注入了第三股势力,而且是主导益州军事、政治格局的势力:荆州派。

    荆州派里也分几股力量:刘备、张飞、关羽、魏延、赵云几家人形成的宗室;糜竺、糜芳、吴懿等形成的外戚;诸葛亮、黄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