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三分真七分假的故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续使唤大侄女道。

    “诶!好!”三禹敏任劳任怨的听话照办。

    大队长张了张嘴,想要阻止,说自己回家吃去。

    但是想到那闻名遐迩的京城烤鸭,他和几个老伙计都没有吃过,顿时就舍不得开口拒绝了。

    不过,回头让家里小子给三梓晴送东西补偿补偿,也不算太占便宜。

    人嘛,就是有来有往的,感情才会好。

    这感情一好嘛,心里就有牵挂。

    心里这牵挂一深,就算留不住人,也能留住半颗心。

    只要这半颗心留在这村里,有啥肉汤喝不了的,也能给村里分一分……

    “晴子,你们这一去,直接去了半年之久,我还以为你们不想回来了呢!”大队长细思及此,情不自禁道。

    语气里带着些许的试探、幽怨和后怕。

    “荣松叔,这哪跟哪呀!我和两个孩子的户口都在村里,不回来能去哪?

    我们倒是想一直长住在城里,可也没有地方给咱落户口上口粮份额啊!

    每天三张嘴吃饭可是要不少粮食,没有那城市户口,分不来粮食,吃饭总不能一直靠买高价粮吧!天天吃高价粮,就是有金山银山都不一定能顶住啊…”三梓晴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话,身体微微后仰肆意笑道。

    好吧!虽然她想要落户城里找个工作并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难,但是,她在两个孩子没有成年之前,真没有想过离开农村。

    特别是现在这狂风暴雨马上就要席卷全国了,她就一直怕着这事呢,怎么可能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留城。

    “也是!这去城里住几天散散心玩玩就成了,真要长住,没有城里口粮本,口袋还真是遭不住。”大队长内心大松一口气,赞同的点了点头。

    他就说嘛!晴子是个念情念旧的人,又怎么会说不回来了。

    是,饥荒那会儿他们是做了糊涂事,可事情不是都过去了吗?

    这几年关系修补维持得也不错,晴子怎么可能会突然离开不回来了。

    不过,为了不让晴子再寒心,把人给留下,他们得要更加仔细照顾好这娘仨才是。

    不对,听说晴子这次去京城还带回来了一个糟老头子?

    他们是不是可以从这方面下手??

    大队长想到这,那双眼眸子瞬间发出了异样流转的光彩,“对了,晴子,听队上的人说,你给带回来了一个人?还是位老先生?他……”

    “对!确实是有这么一回事!我刚才正想去找您,跟您说这事呢!您就给找来了!”三梓晴笑得很坦然道。

    她和阿根叔商量过了,这李老太爷要住在溪山大队养老的事肯定是瞒不住的。

    毕竟,队里凭白多出一个人总会有痕迹,她们也总不能一直让老太爷躲着藏着不出门。

    所以,与其遮遮掩掩的让大家在背后揣测猜疑,还不如敞敞亮亮的来,把李老太爷介绍给大家,并让其在溪山大队落户,这样也能让老太爷融入溪山大队,让其更安心。

    “那位老先生,是个什么情况?”大队长一听,就精神了,询问道。

    “也没啥情况,就是个可怜人。”

    三梓晴想起李老太爷一生的遭遇,不免露出了悲悯之色,然后对其的一生简要概述道:

    “老太爷姓李,名新朝,打小是个孤儿,得了一个京城琉璃厂的一个老手艺垂怜收在身边当徒弟。

    但是老太爷一生醉心于工作,并未娶妻生子,把年迈的老师傅给精心伺候走后,迄今为止一直就是一个人。

    本来吧,有这个手艺在哪都能吃饭,可是这国家不是政策改变嘛!

    他这身好手艺就无处可施,挣不来吃饭的钱了。

    老师傅的后就觉得老太爷是吃白饭,不乐意了,就把人给赶了出来。

    老太爷无奈,只能在天桥下住着。

    家里那两个孩子您也知道,就是个主意超级大的,经常往外跑。

    之前幸运,没惹上事,但是这京城,哪里是我们能比的,路上随便抓一人就是那背景好的。

    这不就惹上事了,如果不是老太爷的帮忙,恐怕俩孩子还不定怎么受苦受罪呢。

    为了报恩,俩孩子就经常往天桥下跑,一来二去,感情就处出来了。

    老太爷看俩孩子顺眼,又不忍让一身的手艺带进土里去,就想收他们为徒,但年龄差大了,就换成收徒孙。

    我一想,我们一家本就得了老太爷的恩,他又有那不轻易传人的本事想传给两个孩子,那还说什么,不然直接让俩孩子给养老送终得了。

    所以,我就把人老太爷给带回来了。”

    这话,三分真七分假,是几人在火车上商定好的说辞。

    这等说辞,李老太爷也是同意了的!

    大队长听了三梓晴的讲述,也是一阵唏嘘。

    为李老太爷这一生凄苦命运而怜悯叹息,也为双胞胎这两个侄孙的好运道而羡慕感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