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七月大旱,集体东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七月初八的西安府。

    旱情越发严重。

    王三蹲在一块旱田上扒拉着干瘪的麦粒,然后站起来:“召集本村所有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女老幼。

    今岁大旱,旱情加剧,天不假年,不论老弱妇孺,只要能推得动独轮车的就出发吧。

    四川、湖广两地,作为南路军主攻方向,后勤压力并不小,让他们随军东出南下,给他们过去的任务只有四个:

    第一,就食。

    第二,土改。

    第三,剿匪。

    第四,后勤。

    一切路上食物花销,由朝廷承担。”

    王三说完,看向左右:“此外,陕西、陇右境内,旱地耕种的百姓,允许他们自行报名出发。今年的旱情,太严重了,想要补种一茬玉米都很困难。

    当然,他们也可以不选择离开。

    但饿死了,就怪不得朝廷了。

    最后,只要他们服役满三年,准许归乡。

    现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仍然属于他们,地方上下不准私自更改他们的身份,只能算借调。

    三年之后的去留,到时候再对接,现在必须尽快将不安定因素放出去。”

    “是!”所有文武大臣们都行动了起来。

    天不假年,真的不是盖的。

    王三抬起头,望着湛蓝的天,看不到一朵云的天。

    这样的万里晴空,持续了半个月以上!

    难怪历史上的陕北会因为旱情和不当人直接崩溃。

    要不是自己强制推行农场和土改,这会儿早就先被国内给崩溃了。

    于是,到处都是人在活动。

    咸阳府内,号声不断,黄宗羲皱眉走出了书院。

    实在是太吵了。

    让他根本没办法学习。

    “乡亲们!大旱来了!今年水田减产了三成,水浇地更是减产七成,山地旱田颗粒无收的太多了。

    虽然土豆地瓜还有收成,但一亩地一年下来,只能勉强有两百来斤的收成。

    家中丁余多的子弟,凡是年满十二岁,六十以下的,都可以进行转业。

    咱们马上要东出。

    后勤需要人,土改需要人,宣传需要人!

    凡是愿意跟随东出,解放东面受苦受难的百姓之人,朝廷提供他们的口粮。

    否则,留在城内,城外,都可能因为粮价暴涨而返贫。

    现在咱们这里有三种方案可以选。

    一、雇佣三年,到期返乡,你们现在家中的一切,可以交给留守的家人打理,三年之后回来,一切都是你们的。

    二、落户农场,去了之后就不打算回来的,到地方之后配合朝廷进行土改,帮助东面百姓接受新作物、宣传朝廷的政策与纪律,二十年之后,就地转业为本地乡民。

    三、成为兵备道成员,负责协防本地治安,剿灭匪寇,保靖安民,五年后转业或者提拔进入正军。”

    宣传机器开始发动,黄宗羲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拿出了最后几张银票。

    今年粮价因为新顺国要东出,已经普涨了一轮。

    现在又因为旱情,价格还得再涨。

    原本还笑呵呵准备大赚一笔的粮商们,这会儿听到这条命令,估摸已经快哭晕在厕所了。

    “炎儿!”黄宗羲转身回到屋内,对着自家弟弟喊了一句。

    “大兄什么事儿?”黄宗炎探出脑袋,好奇的问。

    “收拾一下,随我去抢购粮食。囤积的粮商这会儿估计要跌卖粮食了,趁着他们踩踏的功夫,赶紧收购一批。省得不够花……对了,周兄呢?”

    “他去了咸阳期货交易所……”黄宗炎走来说,突然愣住,“大兄你说什么?粮价要跌?”

    “对,要跌……”黄宗羲笃定的点头,“怎么?期货……不是,周兄不会去买粮食期货了吧?”

    “对的,他去买了。”黄宗炎点点头,“我也买了一些,不过上个月普涨的时候我就卖掉了,当时只觉得不真实。”

    “不好!快去救人!”

    黄宗羲跑了起来,黄宗炎赶紧跟上。

    两人很快离开书院,来到了期货交易所。

    “两位,是去卖?还是去买?”

    一排卫兵拦住了他们。

    看着拒马,以及里头混乱的场面,黄宗羲擦了擦额角冷汗说:“我们找人。”

    “谁?”

    “周镳。”

    “不认识。”

    “没见过。”

    两个拦路的卫兵一板一眼的回答,惊呆了黄宗羲。

    “这……我们能进去……”

    “不能。”卫兵摇了摇头,“里头发生了命案,所以不让随便进,你们若是要买卖,等明天再来。”

    “可是发生了什么命案?”黄宗炎赶紧问。

    卫兵想了想说:“也不是什么大案,就是有人借了高利贷,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