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顺天府之战(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诈勒索的时候选择可持续性竭泽而渔,那么有技艺的人,就是介于贫苦跟富裕之间的小康家庭。

    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利益面前,会选择成为官吏、老爷们的帮凶,一起欺压下边的人。

    因此这个时候,这些人,其实很难团结,毕竟能过自己的小日子,谁愿意造反?

    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人也是善变的,当你不让我活的时候,那就别怪我动手了。

    战争是洗涤社会阶层最有效的手段。

    两汉的世家,经历了四百年动荡,到了隋唐,成了五姓七望,却构不成对皇权的威胁。

    但因为历史的惯性,皇帝会警惕他们,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谋求在稳定社会环境中的扩张。

    只是他们不会停止扩张,多年传承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扩张,让氏族子弟广域天下,才能在乱世中延续荣光。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人多,心也就杂了。

    人欲难填,各有所求,但上升通道,被世家用联姻、血脉的方式垄断了。

    加之宗法继承,嫡庶有别,可庶子也想进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朝廷与人民之间的中间层被自然繁衍而分化了,同时也有新的阶层子弟上迁,于是新老阶级成员之间,需要斗争来达到平衡。

    例如唐代五姓七望,苦心孤诣多年,差点就要重新恢复昔日荣光了,但却忘记隋唐是军事贵族立国,他们有自己的新世家阶层。

    新老世家既然做不到同流合污,那就只能针锋相对,于是隋唐开辟科举,为了巩固皇权而展开了对中间层的分化。

    一批,科举士大夫,出现了。

    庶子、新贵们想要进步的阶梯也有了,既然开辟了,就别想要再堵死。

    这个豁口,只会越开越大,直到所有利益阶级的平衡被再次打破。

    但官位就这么多,你关陇和五姓世家吃得多了,那么其他地方的呢?

    因此唐代的安史之乱,是关东底层寒门、新贵为了上升阶级,而发动的叛乱。

    虽然被镇压了,但河北三镇留了下来,成为唐末藩镇和五代十国最不安定的因素。

    之后,关东与关陇之间,安稳过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中央对地方的失控,导致了世家开始扩张,连带着中央都被按住,官员任命权,全在世家利益集团的手中。

    万历的时候,也是一样,几十年不上朝归不上朝,但你不补官吏是几个意思?又懒又坏!

    权力框架是动态平衡的!你不上,有人上,于是明末和唐末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乡绅阶层的大量出现,彻底垄断了基层政治,形成了一个个国中之国,这是地方化,是分权,是对中央朝廷不利的。

    但,唐代很幸运,黄巢不第。

    接着,多年兼并,农民起义。

    再然后,黄巢按照氏族志一一杀过去,彻底掘了当时中国境内平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世家,也断了世家传承。

    曾经的辉煌,一夕散尽,徒留传说,令人神往,也杀得唐朝轰然倒下。

    可明朝呢?谁来做这个人?还是说,任由唐末五代的百年内耗?

    五代十国明面只有七十年左右的历史进程,但却是最凶戾的时代。

    到处都在杀人,不仅仅是为了野心,为了权力,更是夹杂了世家的不甘心与士大夫阶层的反抗,以及为了翻身成为统治阶级的努力。

    所以,现在摆在大同军面前的就是,一个类似的问题。

    基层被最反动的乡绅阶级、世宦阶级把控了,若是不清扫他们,基于他们建立起来的新国家,一定会面临家里遍地尘埃,打扫不干净的恶劣问题。

    他们一旦把控了政权,是绝对不会允许开科举的,他们会想办法倒回以察举制为尊的遴选人才的机制,既定规则,又当裁判,然后还会立起道德治世的牌坊,让他们的子弟一直垄断高位,蝇营狗苟。

    所以,回望每个时代的变革,每一种制度的迭代,都需要消耗掉每个朝代十分七八的人口。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场战争的开端,都是农民这个被统治阶级实在承受不住了。

    人与人,不论高低贵贱,生来只有一点是公平的。

    那就是,大家都是一条命。

    既然你不让我活,那就别过了,一刀砍不死你,再来一刀就是了。

    一旦社会上充斥了这样的戾气,当权者无法进行结构性分配改革,以缓解人民生存跟中间食利阶级,也就是官吏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过分的侵占。

    那么起义在所难免。

    于是,孤起义了。

    但这一次,孤比历代农民起义者都更清楚,那就是杀人不能乱杀,必须找到我们需要面对的敌人,然后对他们快速斩首。

    很多百姓都是无辜的。

    可中土的每次大规模起义,需要三代人去弥合伤口,这是铁律,因为只有三代人,才会逐渐放松警惕,毕竟经历了那个最乱,最昏时代的人,也差不多都死完了,话语权转移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