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二次盐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万历四十五年(1617),绝对是大灾之年。

    三月,江西发生大水;

    六月,北直隶南部各府饥荒;湖广承天府大水成灾;河南开封等处蝗灾

    七月,江西大旱,柳州融县最为严重,死者相继,鬻卖男女不下数千人。

    江北、山东蝗灾;

    福建泉州洪水过后饥荒和瘟疫并生;

    这一年,大明有数百万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老实说,侯平很想再招一些灾民过来,但是不能,通州五地,总人口已经接近了一百万。

    如果人口再增加,皇帝可真要坐不住了。

    不过北直隶的灾情,倒是可以插手管上一管,不说多的,能吸引个二十万灾民过来就可以了。

    梁建章、汪鸿云、袁修为、宋鸿熙四个弟子代师出征,前往北直隶南部诸府。

    顺德、广平、大名三府灾情最为严重,也是他们主要前往的地方。

    七月上旬,漷县派出的救灾队伍正式前往顺德府。

    也就在同时,袁世振一封新的奏疏也呈到了万历面前。

    此时距离他上任按察使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

    不能说长,但是也不算短了,做为皇权特旨上任的官员,半年的时间怎么也应该做一些成绩出来。

    但是遗憾的是这半年来袁世振没有任成绩。

    他上任之初就宣称自己与‘囤户’势不两立,结果上任之后,根本抓不了任何权力。

    没有‘囤户’的配合,他根本寸步难行。

    盐税衙门的吏员跟地方衙门的吏员一样,都是没有俸禄的。

    他们收入的最大来源就是吃这些所谓‘囤户’们的供俸。

    袁世振上来就要跟这些‘囤户’干,口号喊得这么响,人家能没点反击吗?

    所以‘囤户’们集队给小吏们断了粮。

    两淮巡盐衙门的小吏饭都吃不上,谁还跟你卖命?

    没有这些小吏跑腿,就凭朝廷任命的那几个光杆司命又能有什么用呢?

    何况那些个官员就对他没意见了?

    人家同样也要从‘囤户’们手中拿回扣的好吧?

    袁世振上任仅一个月,就被内外勾结、上下齐手治得不要不要的。

    也幸亏他不是一般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张口闭口打击‘囤户’。

    然后还放低姿态,去‘囤户’家中虚心请教,着手设计新的改革方案。

    大明盐政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实际上已经积重难返了。

    袁世振的这一次改革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还错得离谱。

    他把目标对准了大盐商,认为是他们囤积了大量的食盐,所以导致市场缺货。

    但实际上大明盐政败坏的根源是历代皇帝都把盐政的税金,当成是一种可自由支配的货币来使用。

    本质上是跟大明宝钞崩坏的原因一样,就是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

    可是盐引又不是货币,并不能当成货币流通,所以最后就导致现在的局面,大量的盐引无法兑现。

    好在盐引本身有专买专卖的制度保护,所以有大盐商,也就是‘囤户’囤盐引。

    没错,大盐商囤的,就是盐引,而非真正的食盐。

    也正是由于大盐商们囤了许多盐引,所以导致盐引的通货膨胀迟迟没有到来。

    而盐商们囤盐引也并非什么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而是为了便于自己贩卖私盐。

    盐商囤盐引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因为手中有大量的盐引可以控制官盐的价格。

    只要官盐始终保持着供小于求,盐价就会一直高企不下;

    其二,大部分盐商卖官盐都只是幌子,其实私下里他们卖的都是私盐。

    这就叫做私盐官卖,加大了查处的难度,为私盐大行于世提供了便利。

    其实最先这么干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自己。

    福王实际上就是万历皇帝的私人钱袋子,他拼了命的想给福王多一点送一些钱。

    其实就是把国库的财富往自己私人的钱袋子中多装一点。

    这是典型的损公肥私的做法。

    身为一国皇帝,能干出这样的事来,实在非常之荒唐。

    但是确确实实这一切又都真实发生了。

    一切都源于万历八年(1580年)的一次醉酒。

    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在后宫醉酒闹事,失态之下拔剑追杀太监,场面极其混乱。

    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将此事报告孝定皇太后。

    孝定皇太后听后大怒,一番严苛的训斥不算,甚至宣称要废掉他这个失德的皇帝,让他的弟弟潞王朱翊镠继位。

    对于母亲更宠爱弟弟这个事实万历皇帝非常清楚。

    所以他自始至终都对这个弟弟非常的放任,生怕弟弟会去母亲那里告状。

    在万历十七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