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宽甸六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在万历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复起为辽东总兵。

    为何万历皇帝这次会如此坚持让他重回辽东,后世人普遍认为这是大明无将可用的导致。

    但实际是因为万历皇帝和李成梁因李如松之死终于达成一致,两人决定联手将辽东地区的江南商人势力铲除。

    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整顿辽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抑制当地的商业繁荣,恢复农业生产。

    嘉靖末年,辽东田赋收纳约为十一万石;

    隆庆时期以辽东督抚梁梦龙为代表的地方官员以开垦荒地、减免赋税的方式增加了粮食收入。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田少米贵、军民逃亡等问题。

    粮食产量恢复为二十三至二十七万石;

    按理说朝廷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辽东的粮食应该能够自给自足才对。

    实际情况是俺答封贡(1571年)以后,辽东逐渐恢复针对蒙古、女真部族的朝贡抚赏及边市贸易。

    抚赏政策换来了辽东地区稳定的边疆环境。

    据朝鲜使臣许震童等入京贺万历皇帝即位时(1573年)的记载:

    见鸭绿江至辽阳间沿江台、汤站、凤凰城、通远堡、连山关一带村落聚集,社会安定。

    于是这一行人皆寄宿民家,一改往昔风餐露宿之景象,且有老僧等民众行于途中。

    辽东城居民稠密、富庶;广宁亦称巨镇,繁华程度与辽东城相当。

    海州卫城虽不及辽东城,但“繁华之盛则胜矣”。

    使团行至辽西杏山、塔山、连山、曹庄一带,虽仍需辽东官军护送,但较之嘉靖末期村屯废弃、人烟荒凉的惨象已有所恢复,城外村民均正常生活与劳作。

    从朝鲜使臣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辽东的经济就已经算是繁荣了。

    万历初期,朝廷惩治贪腐、减免租税、搜捕逃军、招抚边民等政策使辽东经济形势进一步繁荣。

    在安插归顺人口时意存体恤,给于“岛民初归,贫困堪悯,合给帖免差十年,并宥免已往罪犯”的优待政策。

    又批准将宽甸子、长甸子、双堆儿、长岭、散等、孤山等宽甸六堡的移建至原边墙之外。

    将张其哈喇甸子等处适宜耕种的肥沃土地开垦出来,又将让险山东一百八十里处的新址地区,开辟出很多肥沃适宜耕种的土地。

    守堡官亦有养廉菜地,剩余土地由军丁及附近居民领种,三年之后依屯田额度缴纳粮税。

    这一时期,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等辽东军政要员陆续崭露头角。

    辽东地区粮饷不济、士马不足、将懦兵弱等弊政逐渐改善。

    然而就是朝廷花了这么大力气整顿辽东的经济和农业之后,万历六年(1579年),在蓟辽总督梁梦龙还是在他的奏疏概述了辽东粮饷窘困的状况。

    不过这一时期,因为天下成平,辽东的粮饷的差额不大,朝廷也还能承受。

    但是自万历二十年(1593年)之后,辽东缺粮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危机。

    据资料所载的是:山海关以东至锦义一带依旧“逼近虏穴”,田亩荒芜。

    辽阳以北的蒲河、开原、铁岭一带,军事冲突不断,军民皆不敢种。

    加上天灾不断,使得辽东粮食越发匮乏。

    然而真实的原因哪里是这么简单,因李成梁多年的努力,先干死了王杲父子,通过扶持努尔哈赤,使得建州地区空前的稳定。

    后又干死了炒花部的苏巴海和伯言,使得喀尔喀实力大衰,辽东地区一度无什么战事。

    地区一旦稳定,商业繁荣就是必然。

    到李成梁复起为辽东总兵的时候,辽东地区已经完全被江南商人集团所掌控,整个地区的商业繁荣到无物不卖。

    皇权禁令对于这个地方来说只是一纸空文。

    过度发达的商业,使得辽东当地农业生产越加难以恢复。

    城市人口过剩,造成乡野田地无人耕种。

    这才是辽东粮食危机的真相。

    本质上来说,辽东农业的空心化,与江南农业空心化的原因是一致的。

    江南是因为海贸,而辽东则是因为马市的重新繁荣。

    因此万历皇帝急需一个有能力,又愿意帮自己将辽东重新整顿下来的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重新启用了跟江南仕林有丧子之仇的李成梁。

    同时还派出矿税使原尚膳监监丞高淮,对辽东马市征高额关税。

    对边境盔甲器械、火炮火枪、军马粮草流出、田地荒芜等问题加以控制。

    这期间,李成梁也积极配合高淮对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一一加以整顿。

    直到动宽甸六堡的时候,他才终于戳到了江南仕林的肺管子。

    李成梁最初建宽甸六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战略布局,防守王杲犯边。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解决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