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激动的族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布喜娅玛拉宣布了侯平对叶赫部所有此次出征勇士的补偿方案后,整个篝火晚会的氛围已经达到了顶峰。

    那些参与此战的勇士和他们的家人已经恨不能跪地给侯平和布喜娅玛拉磕几个响头。

    盐、茶叶、棉布、铁锅可都是草原上的硬通货,向来都是有价无市。

    而侯平这次给每个勇士补偿的数量,足够他们一家人一年之用。

    女真人虽然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但他们的底层族人的生活方式其实跟游牧民族并没有区别,也是逐草而居,靠渔猎和放牧生存。

    只有部族中的贵族,通常会在族人游牧区周围选择一个安全地点建立村寨定居。

    同时也会开垦田地种植粮食和蔬菜,用来跟游牧的族人交换牲口。

    只不过他们的农耕水准相当有限,通常无法满足族内所有人的口粮供应。

    因此女真人的食物依旧以奶和肉食为主。

    另外由于生产能力落后,对于紧俏物资女真族也是高度依赖与关内的交易。

    第一就是盐,女真人没有生产盐的技术,想要吃盐就只能和关内人交易。

    第二就是铁锅,由于担心关外人融化了铁锅打造兵器,所以大明对关外禁售所有铁器。

    第三就是茶叶,女真人对茶叶的依赖倒是没有草原人那么强烈,毕竟他们自己有种植一些绿植蔬菜之类的,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

    但是由于茶叶是草原的硬通货,对于底层的女真族人来说,就相当于一笔巨额财富。

    其实相比起草原人来说,女真人的日子要舒服多了。

    要知道草原人的生存环境极为艰苦,他们面临着多种生存挑战。

    首先,游牧民族的生存模式本身就充满了风险,他们最害怕所谓的“三灾”。

    即白灾(雪灾)、黑灾(降雪不足)和黄灾(沙尘暴)。

    这些自然灾害对游牧民族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白灾导致大雪覆盖草原,使得牲畜无法正常觅食,容易感染疾病、瘟疫,导致大片牲畜死亡;

    黑灾则是因为冬季少雪或无雪,导致牲畜口渴,血液变浓,引起消化不良、母畜流产等问题;

    黄灾则是沙尘暴,遮天蔽日,影响牧草的光合作用,导致牧草枯死,进而影响牲畜的生存�6�8。

    除了三灾对牲口的影响外,还有就是物资短缺对人类的影响。

    盐、铁锅、茶这三样都是草原人生存必不可缺的物资。

    只是这些物资大明朝廷是通通都不给他们。

    于是他们便只能偷偷的跟关内的走私商人交易。

    价格高、经常缺斤少两还是其次,重点是数量也不稳定,经常断断续续。

    盐、茶这种的小东西,比较容易走私出关,倒还好说。

    铁锅这种大件则很难带出关外,是最为紧缺之物。

    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草原人,没有铁锅都只能吃烧烤,可是烧烤吃多了会上火,人也燥得慌。

    所以自大明立朝之后,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草原人,以铁锅为借口攻打大明的次数是最多的。

    后世常有人把草原人攻打大明的原因归结于双方不通贸易造成的。

    认为只要让草原人过上与中原人一样富足的生活就不会发生战争了。

    但是汉唐两朝,对草原游牧民族开始都是隐忍怀柔政策。

    用和亲,互市,进贡,做得远不止自由贸易这么简单,唐朝甚至向突厥称臣。

    但这些隐忍怀柔政策,并没有换来边界的和平,相反,草原民族贪得无厌,一次次入侵中原。

    如果自由贸易就能让草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和睦相处,那李渊都向突厥称臣纳贡了,为啥突厥还再三进攻李唐?

    最终和汉武帝、北魏太武帝一样,唐朝解决突厥问题还是靠武力,靠李靖出兵大破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从历史上看,开不开互市,有没有自由贸易根本不会改变游牧民族的行为。

    和亲、纳贡、互市,都不会阻止游牧民族南下劫掠。

    决定游牧民族行为的,只有双方的力量对比,靠武力和战争来决定。

    在农耕民族弱小,游牧民族强大时,不论靠和亲还是进贡,都无法阻挡游牧民族南下劫掠。

    在农耕民族强大且有进取心,游牧民族弱小时,不管是不是有互市,游牧民族也根本没有能力南下劫掠。

    只有在双方实力相近时,自由贸易才能减少双方的冲突,实现和平。

    侯平给的每一样东西,在关内都价不了几个钱,但是在关外可都是极为稀缺的东西,可比银子来的实在多了。

    所以此时参加篝火晚会的叶赫部族众成了两个极端。

    凡是参加了这次战争的人,以布尔杭古为首,这些人都载歌载舞恨不能给布喜娅玛拉磕一个。

    另一些人则是没有参加此次战争的人,他们在捶胸剁足,痛恨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