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共济汇(1/2)
虽然蒲家在成祖时期重新获得任用,但并未重用。
他们家族在这一事之后,最大的收获是再没有被大明朝廷刻意打压。
但是终大明一朝,蒲家也没有出什么显贵之人。
虽然蒲家名声不显,但是若是就此小看蒲家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从南宋末年一直到现在,蒲家都是江南海商集团的真正核心,这一点从未改变。
八大江南世家,每家都跟蒲家有过姻亲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蒲家直系血脉的传承人。
只是他们已经改名换姓,融入了各大世家之中。
蒲家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外貌继承了先祖的容貌特点,也就是有色目人体貌特征的后裔。
这些人容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商人群体。
另一支则是在外貌上已经跟汉人无甚区别的后裔,他们改名换姓,留在了大明,容入了各大世家。
可以说如今蒲家的势力比之元朝之时,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提升。
只是他们现在是由明转暗,一直在暗中操控着一些能影响大明国运的大事。
对于大明王朝,蒲家可以说是有刻骨铭心之恨,暗中颠覆大明,一直是蒲家人毕生的志愿。
在太祖、成祖时期,大明朝廷强盛,蒲家不敢有任何异动。
只能老实的做点小生意,集聚实力。
大明立国之初对各种宗教团体打压的异常严厉,尤其是对摩尼教的打压最为强烈。
家族和信仰被同时打压,蒲家分崩离散只在旦夕之间。
也就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蒲家人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家族兴衰做了一个结合,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取名为共济汇。
共济汇意为同舟共济,汇通天下之意。
同舟共济很好理解,而汇通天下的意思,则是针对一些跟随葡萄牙,西班牙人远涉重洋,前往欧洲大陆发展的保持了色目人特征的蒲家后裔群体。
是要他们这一部分蒲氏后裔积极的跟主宗联系,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汇聚成一股力量。
共济汇成立的最初目的是让已经隐姓埋名,散落各地的蒲家人能够同舟共济,振兴家族。
其主体自然便是散落各地的蒲氏后裔。
太祖、成祖时期,大明朝廷对各方面的管控相当严厉。
蒲家人就专心完善共济汇的教义。
制定其核心的宗教思想。
他们不再以摩尼教为信仰,反而回归了更为古老的犹太教。
并成功的从犹太教中汲取了复仇的力量。
于是开始崇信犹太教中代表邪恶、暗黑、复仇、愤世的魔神撒旦。
用仇恨的力量使蒲氏族人团结一致,紧密结合在一起。
然后又用“规”和“矩”做教会标志,时刻警示和约束族人的行为。
让他们在行事时谨记分寸,不要再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
正是靠着这种十二万分的谨慎态度,他们平安渡过了最为艰难的大明太祖和成祖时期。
宣德皇帝继位后,大明朝廷对各方面的政策都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宽松。
此时蒲家也集聚一些力量,便开始招收一些优质的商人和优秀的工匠进入教会。
商人和工匠在大明都属于贱籍,是大明社会的最底层。
这些人有力量,又天生就跟大明朝廷不对付,所以是他们心目中最为可靠的反明群体。
蒲家人积极笼络,并资助他们赚取更多利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商势力集团。
也就是靠着秘密资助这一群体,使得共济汇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共济汇的势力已经扎根于南方各大沿海城市。
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弘治年间他们开始积极的向京城渗透。
此时的弘治皇帝正为国库空虚而头痛,在共济汇成员的煽动下,也渐渐兴起了重启海贸的心思。
然而此时以刘大夏为代表的士绅官员们给了共济汇狠狠一个耳光。
在他们的激烈反对下,弘治皇帝终究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也正是这一次,共济会意识到光有钱是不够的,想要颠覆大明还要有权。
于是他们开始改变了策略,利用政治献金的手段,一点一点的撬动大明的治国基本政策。
慢慢的,大明朝廷在他们的影响下,终于放开了商人、工匠等贱籍不能参加科举的法令。
放开法令之后,使得他们能更加方便的培植自己的势力。
到了嘉靖年间,共济会控制的海商势力终于成了气候,他们卷土重来,再次把势力渗透到京城。
这一次传统士绅的势力依旧强大,其势力代表则是严嵩。
严嵩将共济汇暗中操控的海商势力再次狠狠的阻挡在了京城之外。
只是不过这一次海商的势力已经远比弘治时期要强大的多,他们也有了对抗
他们家族在这一事之后,最大的收获是再没有被大明朝廷刻意打压。
但是终大明一朝,蒲家也没有出什么显贵之人。
虽然蒲家名声不显,但是若是就此小看蒲家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从南宋末年一直到现在,蒲家都是江南海商集团的真正核心,这一点从未改变。
八大江南世家,每家都跟蒲家有过姻亲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蒲家直系血脉的传承人。
只是他们已经改名换姓,融入了各大世家之中。
蒲家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外貌继承了先祖的容貌特点,也就是有色目人体貌特征的后裔。
这些人容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商人群体。
另一支则是在外貌上已经跟汉人无甚区别的后裔,他们改名换姓,留在了大明,容入了各大世家。
可以说如今蒲家的势力比之元朝之时,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提升。
只是他们现在是由明转暗,一直在暗中操控着一些能影响大明国运的大事。
对于大明王朝,蒲家可以说是有刻骨铭心之恨,暗中颠覆大明,一直是蒲家人毕生的志愿。
在太祖、成祖时期,大明朝廷强盛,蒲家不敢有任何异动。
只能老实的做点小生意,集聚实力。
大明立国之初对各种宗教团体打压的异常严厉,尤其是对摩尼教的打压最为强烈。
家族和信仰被同时打压,蒲家分崩离散只在旦夕之间。
也就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蒲家人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家族兴衰做了一个结合,创立了一个新的教派,取名为共济汇。
共济汇意为同舟共济,汇通天下之意。
同舟共济很好理解,而汇通天下的意思,则是针对一些跟随葡萄牙,西班牙人远涉重洋,前往欧洲大陆发展的保持了色目人特征的蒲家后裔群体。
是要他们这一部分蒲氏后裔积极的跟主宗联系,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汇聚成一股力量。
共济汇成立的最初目的是让已经隐姓埋名,散落各地的蒲家人能够同舟共济,振兴家族。
其主体自然便是散落各地的蒲氏后裔。
太祖、成祖时期,大明朝廷对各方面的管控相当严厉。
蒲家人就专心完善共济汇的教义。
制定其核心的宗教思想。
他们不再以摩尼教为信仰,反而回归了更为古老的犹太教。
并成功的从犹太教中汲取了复仇的力量。
于是开始崇信犹太教中代表邪恶、暗黑、复仇、愤世的魔神撒旦。
用仇恨的力量使蒲氏族人团结一致,紧密结合在一起。
然后又用“规”和“矩”做教会标志,时刻警示和约束族人的行为。
让他们在行事时谨记分寸,不要再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
正是靠着这种十二万分的谨慎态度,他们平安渡过了最为艰难的大明太祖和成祖时期。
宣德皇帝继位后,大明朝廷对各方面的政策都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宽松。
此时蒲家也集聚一些力量,便开始招收一些优质的商人和优秀的工匠进入教会。
商人和工匠在大明都属于贱籍,是大明社会的最底层。
这些人有力量,又天生就跟大明朝廷不对付,所以是他们心目中最为可靠的反明群体。
蒲家人积极笼络,并资助他们赚取更多利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商势力集团。
也就是靠着秘密资助这一群体,使得共济汇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共济汇的势力已经扎根于南方各大沿海城市。
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弘治年间他们开始积极的向京城渗透。
此时的弘治皇帝正为国库空虚而头痛,在共济汇成员的煽动下,也渐渐兴起了重启海贸的心思。
然而此时以刘大夏为代表的士绅官员们给了共济汇狠狠一个耳光。
在他们的激烈反对下,弘治皇帝终究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也正是这一次,共济会意识到光有钱是不够的,想要颠覆大明还要有权。
于是他们开始改变了策略,利用政治献金的手段,一点一点的撬动大明的治国基本政策。
慢慢的,大明朝廷在他们的影响下,终于放开了商人、工匠等贱籍不能参加科举的法令。
放开法令之后,使得他们能更加方便的培植自己的势力。
到了嘉靖年间,共济会控制的海商势力终于成了气候,他们卷土重来,再次把势力渗透到京城。
这一次传统士绅的势力依旧强大,其势力代表则是严嵩。
严嵩将共济汇暗中操控的海商势力再次狠狠的阻挡在了京城之外。
只是不过这一次海商的势力已经远比弘治时期要强大的多,他们也有了对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