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庶吉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由校其实最开始是福王派人叫回来的。

    侯平把袁崇焕打成那德性,福王自然要派人调查他的根底。

    结果就查到了他是董其昌的徒弟。

    福王知道这事自己可能扛不下来,只能派人紧急通知朱由校回来擦屁股。

    结果朱由校刚进京没多久,就被朱常洛传进宫去。

    都是维护自己的恩师,父子两人互不相让,最终闹了个不欢而散。

    侯平显然还不知道朱由校那边发生的事情。

    在洗漱之后,他才慢慢的回想着醉酒以后发生的事情。

    人在醉酒的状态下,的确会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情,但是要说完全断片一点记忆没有了,那就有些瞎扯蛋了。

    所以此时侯平努力的回想了一下,他还是能回忆起很多事情来的。

    包括当时他为什么要动手,以混乱中如何打斗,都有印象。

    只不过他其实打到一半就睡着了,后面都是被李抱忠、张庆臻等人架着他的身体在打。

    至于再后面的事,他是真不知道了。

    想通了前因后果,侯平不禁苦笑了一下。

    这一下闹得,怕是佟玉要恨死自己了。

    侯平叹了口气,然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庶吉士服,出了太孙府,缓缓往长安街方向走去。

    他暂时被安进了翰林院,授庶吉士的头衔。

    今天,就是要去翰林院报到的日子。

    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

    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

    翰林院,唐代初置,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大明立朝以后宰辅被内阁等代替,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庶吉士制度,最早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时候出现。

    太祖制定的庶吉士制度,是为了“让进士在各个部门去见习”。

    差不多就是让这些刚考上的人当见习生,借着看看学学,攒攒经验,给以后当官做铺垫。

    这一时期的庶吉士并不仅局限于翰林院,基本上各个部门都有。

    到了永乐二年,庶吉士被统一划归到了翰林院,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从洪武那时候的自由观政,变成了教学,庶吉士制度慢慢就有了“教养储才”这么个内涵。

    从此庶吉士专隶于翰林院,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庶吉士就相当于后世大学的博士后,是给予再深造学习的重要地方。

    能成为庶吉士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其中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背景审查。

    基本上会查清进士祖上八代的记录,如果有任何一处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都不可能充任庶吉士。

    由此便可知道庶吉士对大明朝廷有多么的重要。

    明英宗以后有了新规定,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

    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在此之后,大明朝廷就有了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庶吉士又号称“储相”,也就是说,能成为庶吉士的就有机会平步青云。

    正德至天顺那二十一个阁臣里,有十八个是从翰林院出来的。

    正统至天顺的十三个翰林阁臣呢,有六个是庶吉士出身。

    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关键来源,而庶吉士又是翰林学士的重要来头。

    张居正当年,就是从庶吉士起步,后经步步高升,最终做到宰辅天下。

    现任首辅方从哲也同样是从庶吉士起步。

    万历朝的时候,针对庶吉士制度做了改革,规定每科不超过三十个进士被进庶吉士。

    侯平被选中庶吉士,说明尽管他的考试排名不高,但是也同样进入了大明官场的核心培养层。

    这种待遇,袁崇焕和孙传庭都没有机会得到。

    庶吉士进了翰林院后,教他们的官儿通常叫“馆师”。

    最开始是台阁大臣来当,到宣德年间变成学士当。

    到了万历朝,就变成了吏部和礼部侍郎来当了。

    庶吉士管理非常严格,考核也很多,平常有馆课,每个月还得有两次阁试呢。

    馆课就是平常要做的课业,馆师每天都会检查和催促。

    阁试就跟月考差不多,题目是内阁大学士出的,成绩得登记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