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再到李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的《皇明玉牒》里有这样的记载:

    ……帝谴(王)振查之,而振以利通内阁,不报。

    七月十三日,帝闻兵部调北地甲胄甚多,疑之,召对内阁,奏达(鞑)入侵,帝惊,谴振察之,振权日大,不听。

    帝遂诏七月十七日亲恭九边,内阁谏,不纳。

    时京中久传,帝肖太祖、太宗,阁臣惧之,欲立襄王,通边将以谋之。

    洪贩鞑靼甲胄军器,为内阁所挟,故从之。

    帝命郕王留京师,偕振率禁卫三千一百人,京卫二千五百人,扈从文武……往宣府。

    八月初一驻跸大同,召昌平侯杨洪、其子俊,其言入寇,不至。

    八月十三日,帝亲往宣府,遭贼袭。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以战……

    八月十五日,退驻土木驿,众贼袭之,禁卫尽散,振始知阁臣谋,招跟……抵之,遂死,而帝仅以数人脱。

    帝车驾复往宣府,于途遇敬顺王也先率两千人入贡天朝。

    也先惊,率众跪拜之,护送宣府。

    这段记载,已经将土木堡的真相彻底揭示。

    内阁伙同杨洪,偷袭了正统皇帝巡边的军队。

    结果被正统皇帝逃脱,其后遇到也先。

    而也先保护正统皇帝回朝,但是被兵变的扬洪等人阻挡。

    正统皇帝身陷北方后,京城乱成一团,其势力大概分成了三派。

    实力最大的是正统皇帝的母亲孙太后,她控制着司礼监和锦衣卫;

    其次是内阁的大佬,他们虽无兵权但人多势众;

    而最弱的就是兵变这一派,他们在京城只有一个代表就是于谦。

    三伙人各怀心思,各打各的小算盘,内阁的想法是迁都。

    其实从洪熙朝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张罗,想把都城迁回南京,那是他们的地盘。

    一但都城迁回了南京,以他们的势力就可以完全操控皇权,让皇帝成为傀儡。

    明实录里记载的于谦反对都城南迁。

    于谦是浙江的,都城南迁于他而言其实是有利的。

    但是他必须反对,因为他和扬洪是一伙,如果都城迁回南京,扬洪手中的兵权就成了鸡肋,他也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只是于谦现在还仅是个兵部侍郎,级别太低了,根本阻止不了迁都这么大的事。

    所以真正阻止迁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孙太后。

    孙太后的老家是山东,北方人不可能抛家舍业的跟你去南京。

    她关心的是他们家的利益,所以她的想法就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这样就算正统皇帝死在外头了,朱见深继位她就是太皇太后了,也一样是大权在手。

    但是内阁和于谦都不同意,他们要拥立朱祁钰,要架空孙太后。

    于是就有了夺门之变,内阁大臣一拥而上,在朝堂打死了锦衣卫指挥马顺。

    于谦则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政,而内阁借机杀了王振全家灭口。

    夺门之变的真相根本不是什么英宗复辟。

    真正的夺门之变,是于谦和内阁夺了孙太后的门,掌控了朝堂。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为什么满清当朝之后一直对汉人文臣充满了不信任,终清一朝,都对汉人文臣都是铁血高压的态势,根本不把他们当人,只当奴才。

    其根子也就在这里。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汉人文臣会有忠心。

    土木堡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里。

    而大明自正统皇帝之后的历代皇帝都对文臣内外勾结心有余悸,不敢再过份逼迫。

    对武臣则更是小心谨慎,不敢再有丝毫大意。

    至于被满清伪造出来的救世英雄于谦,实际上他与扬洪是姻亲关系。

    而且内阁和扬洪密谋成功之后,杨洪又和于谦里应外合,摘了内阁的桃子。

    大明自此由盛转衰,君臣离心离德,再难相互信任。

    ……

    侯平跟朱由校每在永乐宫学习,一个是为了探寻大明的历史迷雾;另一个,则是拼命的汲取海量的知识。

    自南宋专心由内发展之后,其科技水平突飞猛进。

    元灭宋之后,也没有对南方进行大规模破坏,防碍其发展。

    他们只是派了色目人前往南方收税,搜刮财富。

    因此南宋的工业革命到了元朝还在继续快速的发展。

    但是工业过度发展必然会破坏农业。

    于是元朝才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快速崩塌。

    这一点大明太祖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后世,他的一家人几乎都是被活活饿死。

    所以元朝的灭亡原因只有一个,粮食没了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

    而太祖制定的所有政策,都是从元朝灭亡中吸取的经验,抑制工商业发展,专注于农业的恢复。

    所以在他的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