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购置房产,安家东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京居,大不易。

    说的便是东京汴梁的房价、生活成本之高,让许多人、包括官员,都要勉力支撑,颇感为难。

    史书记载,北宋中期汴梁人口曾一度突破150万人。人口密度之高,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者。

    等到北宋后期,官至宰相,一生都在致力于升官捞哥哥活动的苏辙,70岁才实现买房的小目标。

    注意,这房子也是买在其他城市的,他在东京仍然凑不够买房钱。

    由此可见,帝都自古以来,都不是外来人口,容易扎根落脚之地。

    此时不过真宗朝,东京人口已经超过百万。比之日后150万人口这个规模,还有很大差距。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并且有继续涨下去的趋势,但童舟应该还买得起。

    牙人给童舟牵着马,后面跟着孙三娘、宋引章乘坐的马车,亚瑟和水门的影分身随侍左右。

    一路上,牙人早将3处上好房产给童舟一一介绍。

    “员外请看,前边这处,便是前昭宣使刘大人的宅子,他老人家因病向陛下请恩告老还乡,委托咱们帮着发卖出去。”

    童舟当时说的是不差钱,要最好的宅子,牙人给他介绍的三处宅院,全都是官员曾居住过的豪宅。

    “这昭宣使是个什么官职?住这么好?”

    他有点文化,但是不多。

    宋朝时期为了高薪养廉,搞得官、职和差遣体系本就复杂,寄禄官、差遣、散官、勋官、贴职,因为笃信道教还有许多宫观祠禄官,欧阳旭自请去西京的官职,就是宫观祠禄官的一种。

    再加上九品十八阶,不是深入研究宋史的人,很难搞明白。

    童舟自然完全搞不懂这个昭宣使是什么官,又是几品。

    牙人知道他是琉球人,也不觉得他有问题,耐心解释“昭宣使是正六品官,刘公公是陛下潜邸旧人,极得陛下恩重,只是年事已高,不得不告老还乡,特被陛下恩荫的官职。”

    “刘公公?太监!!”童舟惊疑一句。

    “童员外,慎言,慎言啊!”牙人低垂着脑袋,不敢看他眼睛。

    哪朝哪代,人们大多都不太敢得罪这帮身体不健全的人。

    此时孙三娘和宋引章正要走下马车,被童舟直接拦住,伸手把正要下车的孙三娘给推了回去。

    “上车上车,这家晦气,咱们不看了。”

    二女也听到牙人解释的话,掩嘴偷笑。又把马车帘子放下,退回马车中坐下。

    这处院子再豪奢,童舟也不想看。

    一想到前主人是个没鸟的,他怕庭院里有挥散不去的腥臊味道。

    “你另外那两处宅院,是个什么说法,一并说与我听。”

    来看这个太监房的事,这也不能全怪牙人。是他只说要好房子,别的要求没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他决定先听听余下两处房产的情况,再决定看。

    “这西城一处,乃前枢密都承旨张大人的宅院。。。”说到这,牙人尴尬顿住。

    童舟眉头一横“怎么的,这也是个死太监?”

    “那不是那不是!我的员外呦,您说话小心着点!”牙人擦擦额头虚汗,有些怕了童舟这位琉球大富豪。

    他自己想作死,可别牵连到咱啊。那些个内侍,最忌讳被人叫死太监。

    不敢卖关子,他赶忙说道:“张大人是咸平三年的二榜进士,是正经官身。只是去年被御史台参奏,怠慢外宾,有失国体,被发配去了崖州。”

    原来如此,发配只是彩头不好。童舟还以为这牙人专给他盯着太监的房子,欺负他这个‘老外’呢。

    “那另一处?”

    “另一处府邸在城东,是这三处宅院中最好的。乃是都盐案孔目王昀大人在京中的宅子,如今他高升,外放一地主官,久不回京,便想着处理掉。”

    孔目这职级不高,一般都是九品芝麻官,牙人都没介绍。但都盐案的孔目,掌管天下盐税职事,住多大宅子都显得合理。

    “高升这彩头好,就去这处看看吧。”

    牙人喜笑“员外一看便能满意,只是这价钱嘛~~~”

    “哼,短不了你的好处,速去速去。”

    “得嘞,员外我给您牵马,您坐好了。”

    一行人又来到城东,在一处高门大院停下。

    只看门头,便胜于前一处,童舟满意点头,让两女下车,一起跟着牙人进入其中。

    绕过门前影壁,便是占地数百平的宽敞庭院。

    青砖铺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处红柱绿瓦构建,飞檐翘角,斗拱精美的凉亭。四周点缀怪趣奇石、嶙峋假山、竞相开放的盆栽花架。

    庭院中央像是一座小广场一样,靠近主厅前面是一处精致池塘。绿水倒映周围景致,曲水蜿蜒,流向后宅。

    池塘后边就是主厅,房前屋后具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刻画。窗棂上雕花繁复,阳光透入室内,在地板上,反射到厅内悬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