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这学习之路,何时才是个头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承乾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仿佛真心希望从大臣们口中听到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这个时代,有财力或有背景的学子们常常会去拜会朝臣,希望成为其门生。

    因为一旦成为门生,虽然不会直接入官,但也会在暗中得到不少帮助。

    这已经成为了官场上的一个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却也不点破。

    大臣们闻言,相视一眼,却都选择了沉默。

    他们心中清楚,这个话题敏感而微妙,稍有不慎就可能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李承乾见状,笑了笑,起身踱步于龙台之上。

    他的步伐不紧不慢,透着一股从容与威严。

    “诸位爱卿也不必紧张,”他轻声说道,“本宫也只是跟你们随意聊一聊。”

    这时,一位大臣走出队列,拱手向李承乾言明情况。

    “启禀殿下,的确是有一些学子前来拜访,不过臣等深知朝廷律令,并未与他们相见。”

    长孙无忌也站出来开口解释,“殿下明鉴,前来拜访的学子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那份财力与背景的寒门士子,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些机会。”

    “而长安城中的一些酒楼也有作诗之比,听说表现出众者的诗作都会被悬挂在高处,以此获得更多人的赏识。”

    “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在科考前,通过才华,扬名于长安,到时候更容易获得监考官们的青睐。”

    说起长安城的酒楼作诗比赛,李承乾顿时来了兴致。

    “哦?竟有此事?”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期待。

    盛世大唐,天下莘莘学子入长安!

    尤其是没有了世族把控的科举,必然又将是一番别样的场面!

    听到这里,李承乾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既是如此,本宫也想前去看一看这作诗之比,感受一下我大唐学子的风采。”

    ……

    退朝之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正欲离去。

    却见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赶来,尖声细气地奏禀道:“陛下在崇文殿下旨,召见诸位国公。”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疑惑。

    陛下不在崇文殿好好学习,见他们作甚?

    然而君命难违,他们只得整了整衣冠,随着小太监前往崇文殿。

    崇文殿内。

    李世民刚刚提交了一份繁重的功课,此刻正伸着懒腰,脸上露出疲惫之色。

    他揉了揉酸痛的肩膀。

    心中暗叹,这学业果真非同小可,连片刻的歇息都显得如此珍贵。

    这时,小太监匆匆而来,跪在李世民面前,恭敬地禀报道:“陛下,赵国公、梁国公、蔡国公他们已经到侧殿等候了。”

    李世民闻言,微微坐直身体,疲惫的神情中透出一股威严。

    “嗯,知道了,让他们稍等片刻,朕即刻就来。”

    说罢,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龙袍,深吸了一口气,步出崇文殿,前往侧殿。

    他的步伐虽然稳重,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丝急切,显然对天花疫情的处理情况极为关注。

    当李世民来到侧殿前,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已经等候多时。

    他们见李世民到来,纷纷行礼问安:“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免礼平身。”

    李世民抬手示意,随即迫不及待地询问道:“诸卿,天花疫情的处理情况如何了?可有新的进展?”

    长孙无忌恭恭敬敬地禀报了疫情的最新进展,以及太子殿下命他们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李世民听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责备道:“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也不给朕说一声,真是让朕担心。”

    长孙无忌等人相视一笑,有些尴尬地解释道:“这不是怕打扰陛下学习么!”

    “而且选择隐瞒疫情,也是为了避免,给陛下增添新的压力嘛……”

    然而,李世民却瞪大了眼睛,佯怒地别过头去。

    “去去去,借口!”

    “朕看,你们都被那臭小子收买了!”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纷纷尴尬地笑道:“没有没有,臣等可是一心向着陛下啊!”

    李世民眉头微蹙,却并未再深究先前之事,话锋一转,问起了今日的朝政要务:“行了行了,少跟朕装,今日朝中有何动态,诸卿不妨细细奏来。”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便逐一禀报。

    提及太医们已随药王孙思邈启程,前往延州解民之疫病,言语间不乏对药王的推崇与信任。

    又说及长安城内,学子们以诗会友,吟诗作对,文化氛围浓厚,长安的繁华盛景仿佛就在眼前。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顿了顿,补充道:“太子殿下另有一提议,欲将朝会改为五休二制,且每日上朝时间可延后半个时辰。”

    李世民一听此言,心中顿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