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糊名之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时!

    大唐!

    朝堂之上。

    气氛庄重而肃穆。

    李承乾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审视着殿下群臣。

    临近科举考试的前一天。

    诸事需定。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开口。

    “明日便是科举之期,考试事宜,今日务必一一落实。”

    李承乾缓缓说道,声音在朝堂内回荡。

    群臣齐声应诺。

    李承乾继续说道:“考试之时,本宫欲采用‘糊名法’,遮住考生名字,以防舞弊之风。”

    “此举意在确保公平,让每一位考生都能凭真才实学脱颖而出。”

    此言一出,群臣中响起一片诧异之声。

    此法新颖,前所未闻,令人惊奇。

    这种“糊名法”,能确保阅卷之公平性,使考官仅凭答卷之优劣,而非考生的身份背景,来判定成绩。

    此法的实施,无疑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

    而且这糊名法,还能避免考官因人情、偏见等因素影响评分。

    让每一位考生都凭真才实学竞争。

    确保公平是最重要的。

    朝班中。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作为本次科考的主、副考官,更是一脸惊叹。

    此策竟能巧妙解决科举中长久以来的难题!

    如今,天下学子云集长安,各展才华。

    然其中,不乏家境殷实、名望显赫之辈!

    他们声势浩大,支持者众。

    近日来,春闱尚未启幕,然已有络绎不绝之人,百计千方,欲通过各方门路,以求在科考中得利。

    江南士林之中,更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不辞辛劳,亲笔书信,远道而来。

    直送至他们的府邸。

    信中所言,大抵皆是自夸其家门子侄才华出众,如何才华横溢,如何学富五车。

    而后,便是恳请他们在科考之时,能对其子侄高抬贵手,尽量给予好评,或是放宽评判之尺度。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对此均感头疼不已。

    为此事,他们已多次上书太子殿下,表达困扰与无奈。

    本以为,时间紧迫,明日就是春闱,只能顺其自然,照旧开考。

    却不料,殿下在关键时刻,竟能灵机一动,想出如此高明的策略!

    听闻此计,三人皆为之振奋。

    这糊名之法,真乃神来之笔,妙极!!

    如此一来,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好处之人,必将无处下手。

    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寒门士子亦能凭真才实学脱颖而出!

    真是大快人心啊!

    此时此刻,三人不由得对李承乾的英明,佩服得五体投地。

    太子殿下竟能洞察至此等细微之处,足见其用心良苦,真正为天下学子着想。

    他们对殿下的细腻心思与远见卓识感到由衷的敬佩。

    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充满了期待。

    李承乾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考试过后,本宫欲亲自策问面试合格之考生,以此增加考试的严格性,亦让考生感受到光荣与尊重。”

    此言一出,朝堂上响起一片赞同之声。

    闻听太子殿下所提之科举新法,许多臣子面露惊愕,心中波澜起伏。

    遮名科考。

    此等举措已然新奇!

    然上殿面试,更是前所未有!

    想象一下,那些经过层层选拔的学子,有机会直面太子殿下,接受垂询,此等荣耀,非比寻常。

    群臣们心中明了。

    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对学子们才学、风范、气质与性格的全面考量!

    朝中诸公,哪个不是阅人无数?

    他们深知,能在文武百官、三公九卿面前,依然保持气定神闲,对答如流的学子,必定是真正的才学之士,而绝非那些沽名钓誉之辈。

    再者说,由太子殿下与群臣共同面审。

    这无疑是对学子们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此举不仅能让科考的含金量大大提升,更能激发学子们的斗志与热情!!

    包括几位国公在内,群臣们对李承乾的提议感到震惊。

    他们望着太子殿下,眼中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纷纷开口拜道:“殿下英明,此举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

    夜色已深。

    考院之内。

    李世民躺在榻上,心潮难平,辗转反侧。

    竟是夜不能寐!

    近日来,他埋头苦读,孜孜不倦。

    只为明日之春闱科考。

    然学问如山,浩渺无垠。

    纵使他贵为天子,亦感力不从心,白发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