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坐收渔翁之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翌日清晨。

    阳光透过云层,将金辉洒向长安城。

    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齐聚,议论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在期待着今天的朝会会有什么新的消息。

    房玄龄稳步走上前,手持笏板,向李承乾奏禀。

    “太子殿下,臣有本奏。”

    “玄奘的西行队伍已经踏上归途,一路之上,他们不仅平安归返,还在西域广泛传播了我大唐的经文与文化,真是功德无量啊。”

    李承乾闻言,脸上露出了深意的笑容。

    “哈哈,玄奘大师这次西游,恐怕他自己也没想到,出发时西域还是异国他乡,如今归来,却已是我大唐的疆土。”

    “他这趟西游,倒像是在自家门口转了一圈。”

    这话一出。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群臣的欢笑声。

    想当初,玄奘离开时,西域还是诸国林立,盗匪横行,危险无处不在。

    如今,却已成为大唐的版图!

    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想当初,玄奘大师为了求取真经,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那时候,西域诸国各自为政,道路艰险,盗匪出没。”

    “谁能想到,今日之西域,已是我大唐的天下。”

    魏征感慨地说。

    “是啊,如今西域的安定与繁荣,玄奘大师他们也回来了。”

    “不仅带回了宝贵的经文,还将经文传播至西域各都护府。”

    杜如晦接口道。

    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大唐的强盛,不仅仅体现在版图的扩张上,更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

    玄奘大师的西行,无疑为这一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奘大师归来之日,我们要好好为他接风洗尘。”

    “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敬。”

    李承乾提议。

    群臣纷纷附和,表示赞同。

    房玄龄也跟着群臣们轻松地开了几句玩笑。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热闹。

    待笑声渐歇,他又正色继续禀报道:“殿下,还有一事需向您禀明。”

    “近日,其他番邦的宗教也表达了希望在我大唐传播教义的意愿。”

    李承乾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只要是于民无害的宗教,我们大唐自然是欢迎的。”

    “宗教的传播,有助于文化交流,也能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

    他话锋一转,严肃地说:“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传教是可以的,但必须遵守我们大唐的法度。”

    “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宗教活动而引发的任何纷争或冲突。”

    房玄龄点头称是:“殿下所言极是。”

    “对于这些宗教的开宗立派,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

    李承乾继续说道:“嗯,本宫以为,所有宗教活动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进行,不得随意在公共场合进行传教。”

    “这样可以避免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

    “其次,宗教必须向官府登记,并接受官府的监督。”

    “我们要确保他们的活动是在律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房玄龄补充道:“确实如此,传教士的身份也需要经过严格审核,确保他们没有不良企图。”

    “同时,还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些宗教事务,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

    李承乾点头同意:“房相这个建议很好。”

    “另外,对于开宗立派的地点,我们也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管理。”

    “不能让他们随意占地,尤其是百姓耕种之地!”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还有,各宗教之间必须和睦共处,不得因为教义差异而引发争斗。”

    “们大唐是一个包容之地,但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宗教冲突。”

    房玄龄赞同道:“殿下英明!”

    “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各国宗教的自由传播,又能维护各地城池的稳定治安。”

    李承乾微微一笑:“宗教是心灵的慰藉,但绝不能成为帝国的乱源。”

    “朝廷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存。”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皆为太子的深思熟虑和英明决策而感到敬佩。

    ……

    退朝之后。

    李承乾步出朝堂,金色的阳光洒在他龙袍之上。

    闪闪发光。

    他一路沉思着走回东宫。

    心中还在盘算着朝堂上的种种事宜。

    刚踏入东宫的大门,曹正韬便迎了上来。

    这位东厂的督主,一脸谄媚的笑容,躬身行礼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