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朕不需要所谓正统,朕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我大唐之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干的不错?”

    “光武帝这可不仅仅是干的不错,他这功绩,称世祖都是他谦虚了。”

    “古往今来这般多的皇帝,有希望能称中祖的,也仅他一人。”

    “王朝崩塌之际,力挽狂澜的中兴之祖。”

    “用怎样的语言来称赞他的功绩都不过分!”

    刘秀心头正满意着呢,老朱却忽然出来替他抱不平了。

    干的不错?

    若这都只是干的不错,那恐怕这历史长河中的绝大部分皇帝都只能被称为庸碌之君!

    “寡人也只是随口说说罢了,若说功绩,寡人自然知道,单是光复大汉这一条的份量,便已经足够他列于明君榜之上。”

    刘邦挠了挠脑袋,顿时有些尴尬。

    而在此时,天幕上的字迹再度发生变化。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汉末出现的土地兼并。

    于朝中制度,鉴于西汉末年三公权势太大,他设立台阁制,自此三公失权,一应政事尽归台阁。

    台阁制中,尚书台便是后来尚书省的雏形,而尚书台下的六曹尚书,也是往后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这一制度的确立,彻底奠定了皇权的地位,也将文官集团手中的权力最大化的分割了出来。

    于地方上,他废州牧,立刺史,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若说绝大部分帝王的一生都有功有过,可他这一生却令人挑不出大毛病。

    在位期间勤政爱民,轻徭薄赋,个人生活上也是尽可能的节俭。

    后世将他在位的这段时间称为光武中兴。

    他是皇帝之中的异类,他永远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打天下的时候,他可以是算无遗策的统帅。

    攻城掠地的时候,他也可以是一往无前的神将。

    得了天下之后,他又化身极为优秀的守成之君。

    他永远都理智的去做每一件事,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转换自己的角色。

    这一点,任何一位马上皇帝,做的都不如他。

    他仿佛是个专门为了皇位而生的机器。

    论学问,论用人,论行军布阵,这天下皇帝能望其项背者,寥寥无几。

    上下数千年历史中,明君榜之上当有其名!】

    最后总结中,刘秀的不少功绩是前面盘点都未出现过的。

    看到后面,李二顿时激动了起来。

    “朕看还有谁说大唐承隋制!”

    “朕就说,三省六部制怎么可能源自隋朝!”

    “朕不否认杨坚的能力,可要说他以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开创出三省六部制,朕不信!”

    “老朱,现在你们又要怎么说?若唐承隋制的话,那这隋是否也承了汉制?”

    一时间,天幕上都充斥了他的话语。

    老朱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他说完,随后一开口便让他沉默了。

    “隋承汉制不是理所应当?总不可能承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晋朝吧?”

    “大明开国之后,咱曾纠结过,究竟是承宋制,还是承元制,你觉得咱会如何选择?”

    选择?

    这还用选?

    李二眨巴着眼睛,有些没明白老朱问出这个问题的目的。

    既然是中原王朝,那自该承宋制,这还需要问?

    然而还没等他回答,赵匡胤便先一步开口。

    “若朕在你的位置上,定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明承元制,如果你做错了选择,那朕可就要瞧不起你了。”

    李二没被关外的那些势力困扰过,所以他从不会思考这些事。

    就汉唐而言,他们想要哪里,便直接派遣使者过去添乱。

    使者做什么不重要,只要他死在那个国家,或者失踪,那接下来便能够直接派兵过去接收新一轮的国土。

    可到了大宋往后,经历过大唐那不吝教导,以及辽、金,甚至蒙元的一轮轮洗礼。

    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那般的艰难,更别说再往北了。

    一旦老朱承宋制,那甚至连燕云十六州在正统上都算不得他大明的。

    可他只要在名义上承元制,那不仅燕云十六州,连带着更北方,在正统名义上都将是大明的领土!

    “放心吧赵黑子,咱还是分得清轻重的。”

    “虽然咱憎恶蒙元,但大是大非上,咱从来不会做错选择!”

    老朱笑道。

    然而朱标却在一旁嘟嘟囔囔上了。

    “那不是刘伯温劝的么,爹你还埋怨他老长时间,一直嚷嚷着说他逼你承认元朝的统治,要将他贬为庶民来着。”

    老朱:“……”

    你住嘴!

    若只是悄咪咪的揭他的短,那老朱倒也不在意,

    可偏偏朱标的话却是同步出现在了天幕之上。

    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