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 章 穿越魏晋之琅琊王氏(3/6)
庾氏皆走向没落,中枢与地方力量都面临重组,谢尚抓住这个机会还镇历阳,为豫州刺史,经营豫州,成为东晋朝廷一支极重要的力量,谢氏家族也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之后十余年,谢氏势力渐大,并维系着上游桓温和下游朝廷的平衡,直到北伐失败,豫州被桓温所夺。
第三阶段,谢万失去豫州,沦为庶民,谢氏失去凭借,急需一位领袖扶持谢家度过难关。于是,隐居东山的谢安不得已出仕。但由于桓氏坐大,谢安也只是做一些小官,不曾参与枢要。谢安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十余年,在殷氏、庾氏被桓温诛戮一空的残酷政治氛围下,保全了谢氏,也最终成就了谢氏之后登上门阀顶峰。
简文帝后,桓温图谋不轨,正是谢安与王坦之联手阻止了桓温的企图。桓温后,谢安借太后等宫廷势力逼迫桓冲退回荆州,下游由谢氏掌握。但手中既无军队,也没有谢家子弟外居方镇以为援手,面对统一北方,时刻可能南侵的前秦,和统治上游荆、梁重地,手握精兵的桓氏,谢氏急需强大的武装力量,既为家族,也为朝廷。
终于,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朝廷急需良将镇御北方的机会,举荐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后又兼任徐州刺史,正是在这里,谢玄组建了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淝水战后,谢氏权力达到顶峰。
但随着北方压力的解除,东晋内部的矛盾开始显露。谢家势力日大,已是功高震主,淝水战后,朝廷对谢安久不封赏,反而是谗毁迭起,谢安不得已离开中枢。谢玄也因北伐失利和身体原因,退居会稽。谢氏也从权势顶点滑落,之后的孙恩起义和刘裕代晋自立中,谢氏人物如谢琰、谢混、谢灵运等多被追逃,谢氏风流也被政治风暴雨打风吹去了。
谢氏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太原王氏,但太原王氏既没有兵权,也没有能足以左右时局的人物,只是皇权政治回归的过渡一步,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之后,桓玄代晋自立又迅速败亡,成了门阀势力回光返照般的一次迸发。
门阀权力兜兜转转,在四大世族手中依次传递,形成门阀政治趣横生的现象。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几段婚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琅琊古郡的缘起,也因为传奇的姻缘,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司马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休戚相关……士族子弟和皇族之间并肩齐驱。
再说说家喻户晓的那个琅琊王氏家长里短那点事,王祥那个继母朱女士,担心大儿子抢了小儿子王览的饭碗,总想除掉王祥,也不知真假?
王览没有同母亲一样加害王祥,总是保护大哥,真是祖上积德啊!妥妥一部家族族斗剧。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酖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王览,字玄通。其母朱氏,对于其父王融前妻所生的王祥非常不慈爱。王览年仅几岁,看到哥哥王祥被母亲鞭挞,总是哭泣着抱着哥哥护持他。等王览稍微长大以后,就经常劝谏母亲,母亲的凶虐因而稍微收敛一些。
朱氏经常无理驱使王祥做事,王览总是陪着哥哥一起做。朱氏又虐待王祥之妻,王览就让妻子一起陪着。朱氏为此顾虑,也就停止了对王祥夫妻的虐待、驱使。
王祥父亲王融病逝以后,王祥孝顺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朱氏为此深深忌惮,就想秘密毒杀王祥。王览为人友悌,这就是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的“王览争鸩”的典故。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朱氏不能以酒食毒杀王祥,就想别的招。王祥独自在一张床上睡觉,朱氏就偷偷过去杀他。恰好王祥起床小解,只砍在空床的被子上。
王祥回来后,得知朱氏为此懊恼,便跪在继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朱氏因此深受感动而悔悟过来,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王祥。
人心都是肉长得,以心换心。
尽管王祥的父亲王融没有出仕,但其祖父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也是颇具实力的大户人家。王祥与王览年龄相差很大,朱氏也是考虑在王融去世以后,王祥作为嫡长子会成为家族的掌门人,如果王祥要霸凌王览,王览实在没有办法对抗。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除掉王祥便一了百了。
远的不说,就东汉末年袁绍、刘表那些诸侯豪强,包括曹操爷们,为了继承人问题搞得鸡犬不宁,甚至痛下杀手,岂不司空见惯?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
第三阶段,谢万失去豫州,沦为庶民,谢氏失去凭借,急需一位领袖扶持谢家度过难关。于是,隐居东山的谢安不得已出仕。但由于桓氏坐大,谢安也只是做一些小官,不曾参与枢要。谢安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十余年,在殷氏、庾氏被桓温诛戮一空的残酷政治氛围下,保全了谢氏,也最终成就了谢氏之后登上门阀顶峰。
简文帝后,桓温图谋不轨,正是谢安与王坦之联手阻止了桓温的企图。桓温后,谢安借太后等宫廷势力逼迫桓冲退回荆州,下游由谢氏掌握。但手中既无军队,也没有谢家子弟外居方镇以为援手,面对统一北方,时刻可能南侵的前秦,和统治上游荆、梁重地,手握精兵的桓氏,谢氏急需强大的武装力量,既为家族,也为朝廷。
终于,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朝廷急需良将镇御北方的机会,举荐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后又兼任徐州刺史,正是在这里,谢玄组建了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淝水战后,谢氏权力达到顶峰。
但随着北方压力的解除,东晋内部的矛盾开始显露。谢家势力日大,已是功高震主,淝水战后,朝廷对谢安久不封赏,反而是谗毁迭起,谢安不得已离开中枢。谢玄也因北伐失利和身体原因,退居会稽。谢氏也从权势顶点滑落,之后的孙恩起义和刘裕代晋自立中,谢氏人物如谢琰、谢混、谢灵运等多被追逃,谢氏风流也被政治风暴雨打风吹去了。
谢氏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太原王氏,但太原王氏既没有兵权,也没有能足以左右时局的人物,只是皇权政治回归的过渡一步,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之后,桓玄代晋自立又迅速败亡,成了门阀势力回光返照般的一次迸发。
门阀权力兜兜转转,在四大世族手中依次传递,形成门阀政治趣横生的现象。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几段婚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琅琊古郡的缘起,也因为传奇的姻缘,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司马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休戚相关……士族子弟和皇族之间并肩齐驱。
再说说家喻户晓的那个琅琊王氏家长里短那点事,王祥那个继母朱女士,担心大儿子抢了小儿子王览的饭碗,总想除掉王祥,也不知真假?
王览没有同母亲一样加害王祥,总是保护大哥,真是祖上积德啊!妥妥一部家族族斗剧。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酖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王览,字玄通。其母朱氏,对于其父王融前妻所生的王祥非常不慈爱。王览年仅几岁,看到哥哥王祥被母亲鞭挞,总是哭泣着抱着哥哥护持他。等王览稍微长大以后,就经常劝谏母亲,母亲的凶虐因而稍微收敛一些。
朱氏经常无理驱使王祥做事,王览总是陪着哥哥一起做。朱氏又虐待王祥之妻,王览就让妻子一起陪着。朱氏为此顾虑,也就停止了对王祥夫妻的虐待、驱使。
王祥父亲王融病逝以后,王祥孝顺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朱氏为此深深忌惮,就想秘密毒杀王祥。王览为人友悌,这就是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的“王览争鸩”的典故。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朱氏不能以酒食毒杀王祥,就想别的招。王祥独自在一张床上睡觉,朱氏就偷偷过去杀他。恰好王祥起床小解,只砍在空床的被子上。
王祥回来后,得知朱氏为此懊恼,便跪在继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朱氏因此深受感动而悔悟过来,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王祥。
人心都是肉长得,以心换心。
尽管王祥的父亲王融没有出仕,但其祖父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也是颇具实力的大户人家。王祥与王览年龄相差很大,朱氏也是考虑在王融去世以后,王祥作为嫡长子会成为家族的掌门人,如果王祥要霸凌王览,王览实在没有办法对抗。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除掉王祥便一了百了。
远的不说,就东汉末年袁绍、刘表那些诸侯豪强,包括曹操爷们,为了继承人问题搞得鸡犬不宁,甚至痛下杀手,岂不司空见惯?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