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蜀道之难14(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开怀大笑,张口吟道,“落日半楼明,琳宫事事清。山横万古色,鹤带九皋声。易作神仙侣,难忘父子情。道人应识我,未肯说长生。”

    受父亲感染,闻人怀跟着应和:“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闻人徽音插接道:“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闻人诠将一本厚厚的书册交到古今手中,道:“今儿,蒙上苍眷顾,赐深厚福缘于你我,相识于天府蜀道,共患险难,铸就一段父子情。义父出身泛泛,得父母恩师养育教导,入仕十载,忠君爱民,恪尽职守,两袖清风,身无长物,便将老师所着‘三心书’赠与你,望你能从中获益、勤习不辍。”

    “多谢义父。”古今小心接过,入手沉重,打开书皮,扉页序曰:“海纳百家,去芜存菁。三者,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者,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儒倡六德六行六艺;自然合一、虚静无为谓之道;无常无性,大觉入佛……”通篇序言皆是对诸子百家的精简概括,见识独到高妙,可惜古今大多不解其意,直至看到行文末尾的落款,吃惊吸气,道:“这是阳明先生的大作?”

    闻人怀道:“二哥也知师祖其人?”

    “师祖?”

    “阳明先生乃爹爹恩师,那自然便是我的师祖,现在也是你的师祖啦!”

    “以前倒是从我娘亲口中听闻过一些关于阳明先生的事迹。”

    “师祖生平事迹、丰功着作,于小弟而言,如数家珍,日后得空,定好好为二哥诉说一番!”

    闻人诠道:“此书为老师早年所作,由儒切入,道佛相辅,取百家之精,融汇相通,可谓博大精深!内有内功心法一套,拳掌之法各三套,刀法、剑法、点穴手法共五套,另有一十三套偏门绝技。今儿,你既识字通文,且先自行通本习读一番,以便形成大致框架,之后义父再为你详尽讲解。”

    是夜,古今烦心难定,不得成眠,面对这份从天而降的亲情,一时间无法适应,甚至还有些猝不及防、不知所措。悄悄来到屋外,身受萧萧秋风,抬望清冷孤月,轻轻摩挲着指间玉坠,喃喃吟道:“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纵然如此绊人心,无悔当初两相识……”这些诗文都是其母生前于独处之际,对空对月、对山对河时所吟诵的,母亲那时的神情,他至今记忆犹新、刻骨铭心。但一直不能理解,母亲为何会那般黯然孤绝?又是经历了什么,才让她那般黯然孤绝?诗文的字面含义他都理解,层次更深的精义就不能完全准确的把控了,至于诗文背后所含带的心境感悟更加无法体会。一个人,再是天赋过人、勤勉努力,所能了解和领悟的事物实在有限,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不过就是一粒区区尘埃,或者说,人本身就是尘埃。

    身子一暖,肩上多了件宽大的衣袍,讶然回头,看清来人,道:“义父……”闻人诠面带温和笑意,轻轻搂着他的肩膀,关切提醒道:“深秋天寒,你又重伤未愈,小心别着凉了。”

    “嗯。”

    通过近段时间的接触,闻人诠也大致了解了古今的脾性,理解他现在的心态,道:“时间长了就能适应了。”

    “嗯。”古今还是一声简单鼻音,心中则为对方的理解而意外,开解而感动。

    静默少顷,闻人诠问道:“今儿,你以前学过功夫吧?”

    “嗯。”这次古今自己也觉出了鼻音作答不妥,续道,“今儿给义父演示几招吧。”

    “你伤势未愈,还是等你伤好之后再说吧。”

    “无妨,就摆几个空架子,权当是活动筋骨了。”说着,摆开架势,一面演练拳法,一面口述拳经:“功法之要首在心,拳脚为次……拳开两扇披如挂,脚稳如磐石,腰挺如松柏……”

    闻人诠伫立在旁,静静细看,虽是空架势,习练也不够精熟,仍可看出隐含其中的不当之势。可见拳法本身甚是高明,称之为非同凡响也毫不为过。

    “这套拳法是谁教你的,方便告诉义父吗?如果那位高人之前有过叮嘱,不可与人说及名讳,你不讲也无妨。”

    “教我武功的是位叫王环的大叔,以前住在我家隔壁。”

    “王环!可是‘铁拳’王环?”

    古今从未听过“铁拳”之名,摇头不知。

    “他生得什么模样?”

    “高大魁梧……肤色黝黑……满面浓髯……同说书人口中的蜀汉名将张翼德很是相像!”

    “难怪难怪!”闻人诠抚掌而笑,“今儿你可真是福泽深厚啊!这位王环兄弟的师父跟义父的老师同是世间最顶尖的奇人,不管获得哪一方的承袭,都是莫大的福缘,若能身兼两家之长,更是幸甚至致!”

    古今淡淡一笑,并未表露出过多的欣喜,于武一道,他并不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