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佛门大会25(3/4)
皇权稳固、朝局安定,朱厚熜下令在西苑原基础上大兴土木,耗时多年建成了大批宫殿祠坛,涵盖理政、起居、祠祝、游览等各方面功能。换言之,他为自己建造了另一座城,一座满足且仅满足他个人需求的城,在这座城里,他相对自由了。由此可见,迁居之念并非一时兴起;若非如此,短短一月时间,如何能够迁居。
于常人而言,乔迁为喜事。于帝王而言,迁居乃国事。看似简单的居住地更换,涉及的方面广且深,从迷信的角度看,关乎风水气运;从规训的层面讲,违背礼法制度;更是干系到帝王与内阁、帝王与群臣、内阁与群臣、群臣与群臣等诸多错综复杂、微妙难言的人事关系、政务运作,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换做往日,朱厚熜想要迁居,定会引来群臣反对;而今以宫变横祸为契机,顺利达成所愿。三品以上大员无一人发声异议,只有几名地方上的六七品小官吏上奏反对,人微言轻,他们的话之于朝堂甚至还及不上石子之于沧海。
艳阳当空,波光粼粼的太液池上泊着一条红黄相衬、精致华贵的龙舟,朱厚熜身着杏黄道袍,头戴香叶冠帽,不惧湖上寒风,独自闭目盘坐于船头,潜心修玄,谓之吸日之精华,水领五行而辅之。
陈洪侍立湖畔,负责接见、通报,见有人过来,赶忙上前相迎,执礼甚恭:“见过陆大人、张公公、毛大人!”来者有三人,除了陆炳和张佐,还有一名花甲年岁的老者,身着二品官服,须发灰白,苍老面容不掩大气五官,举止持重,气态内敛。此人姓毛名伯温,时任兵部尚书,人称“第九极”,入仕三十余载,履历丰富,生平有两大事迹最是为人称道。
元末明初天下第一教白莲教,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白莲教顺应时势主动示好,积极响应朱明朝廷各项政令,教派也因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支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无为教、龙华教、金禅门等实力强劲的支派。教派如王朝,盛极而衰,久而久之,弊端显现,支派坐大,总教式微。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人不甘人下,这种不甘人下不仅仅是支派对总教,也包括支派内部和总教内部;有人剑走偏锋,为了改变这种身处人下的格局,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原本的欣欣向荣、朗朗清明随之变作了乌烟瘴气、藏污纳垢,无为教无疑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杨断北通过弑杀师父、戕害同门夺取教主之位,将人性的丑恶展现到极致。
嘉靖八年,毛伯温奉旨巡抚山西,恰逢白莲大会。白莲总教主李午试图重振总教雄风,肃清教派芜滥,修复与朱明朝廷的关系,号召各大支派于山西崞县召开白莲大会。除了远遁北蒙的无为教和同严氏父子达成互助关系的龙华教未出现外,其余支派悉数到场。李午做了充分的准备,私下里还跟朱明朝廷达成了共识,不料有人暗中搅局,使得一场原本意图积极的整顿大会,变成了屠杀大会,世称“白莲血会”。
白莲教有“佛神王尊”四大绝顶高手:佛者,白莲总教主“白莲佛”李午;神者,无为教主“无极神君”杨断北;王者,龙华教主“阎王”阎浩;尊者,金禅门主“禅尊”金禅中正,其中杨断北和阎浩又合称“净土二莲”。
毛伯温为配合朝廷行事,手提六大名刀之一的“秋水三尺”,只身赴会,先后力战金蝉中正、李午,堪称惊天动地,成功为朝廷争取了调动兵马的时间。自此,毛伯温名声大噪,得“第九极”之名,意为比肩“神州八极”。而这场“白莲血会”也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使得白莲教各大支派彻底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随后各地暴乱频发,朱厚熜耗时多年,投入了大量武力才抑制住了大局。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此诗名为《送毛伯温》,作者是朱厚熜。嘉靖十九年,毛伯温奉旨率军平定属国安南内乱,驻军于国界,只身深入,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一乱局,当然其中的过程还是非常艰难曲折的。
黄锦在龙舟上轻轻摆手,陈洪在湖畔会意点头,道:“三位大人,万岁爷还要些许时候才能召见三位大人!”陆炳三人口称无妨,面带恭顺,心急如焚。
半个多时辰后,黄锦抬眼观日,蹑步走到朱厚熜身畔,道:“皇上,时辰到了。”
“嗯。”
“启禀皇上,陆大人、张公公和兵部尚书毛大人正在岸上等候您的召见。”
“嗯。”
黄锦冲湖畔招手,陈洪躬身作请:“万岁爷召见,三位大人请!”
两名锦衣卫划着一叶扁舟,载着三人缓缓驶向龙舟。
黄锦道:“陆大人请先上来,张公公、毛大人请稍候。”
陆炳登船跪地,道:“微臣拜见皇上!”朱厚熜道:“嗯,起来吧。”陆炳跪地不起,道:“微臣无能,仍未查出墨烟海身在何处、所谋为何,请皇上责罚!”
于常人而言,乔迁为喜事。于帝王而言,迁居乃国事。看似简单的居住地更换,涉及的方面广且深,从迷信的角度看,关乎风水气运;从规训的层面讲,违背礼法制度;更是干系到帝王与内阁、帝王与群臣、内阁与群臣、群臣与群臣等诸多错综复杂、微妙难言的人事关系、政务运作,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换做往日,朱厚熜想要迁居,定会引来群臣反对;而今以宫变横祸为契机,顺利达成所愿。三品以上大员无一人发声异议,只有几名地方上的六七品小官吏上奏反对,人微言轻,他们的话之于朝堂甚至还及不上石子之于沧海。
艳阳当空,波光粼粼的太液池上泊着一条红黄相衬、精致华贵的龙舟,朱厚熜身着杏黄道袍,头戴香叶冠帽,不惧湖上寒风,独自闭目盘坐于船头,潜心修玄,谓之吸日之精华,水领五行而辅之。
陈洪侍立湖畔,负责接见、通报,见有人过来,赶忙上前相迎,执礼甚恭:“见过陆大人、张公公、毛大人!”来者有三人,除了陆炳和张佐,还有一名花甲年岁的老者,身着二品官服,须发灰白,苍老面容不掩大气五官,举止持重,气态内敛。此人姓毛名伯温,时任兵部尚书,人称“第九极”,入仕三十余载,履历丰富,生平有两大事迹最是为人称道。
元末明初天下第一教白莲教,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白莲教顺应时势主动示好,积极响应朱明朝廷各项政令,教派也因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支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无为教、龙华教、金禅门等实力强劲的支派。教派如王朝,盛极而衰,久而久之,弊端显现,支派坐大,总教式微。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人不甘人下,这种不甘人下不仅仅是支派对总教,也包括支派内部和总教内部;有人剑走偏锋,为了改变这种身处人下的格局,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原本的欣欣向荣、朗朗清明随之变作了乌烟瘴气、藏污纳垢,无为教无疑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杨断北通过弑杀师父、戕害同门夺取教主之位,将人性的丑恶展现到极致。
嘉靖八年,毛伯温奉旨巡抚山西,恰逢白莲大会。白莲总教主李午试图重振总教雄风,肃清教派芜滥,修复与朱明朝廷的关系,号召各大支派于山西崞县召开白莲大会。除了远遁北蒙的无为教和同严氏父子达成互助关系的龙华教未出现外,其余支派悉数到场。李午做了充分的准备,私下里还跟朱明朝廷达成了共识,不料有人暗中搅局,使得一场原本意图积极的整顿大会,变成了屠杀大会,世称“白莲血会”。
白莲教有“佛神王尊”四大绝顶高手:佛者,白莲总教主“白莲佛”李午;神者,无为教主“无极神君”杨断北;王者,龙华教主“阎王”阎浩;尊者,金禅门主“禅尊”金禅中正,其中杨断北和阎浩又合称“净土二莲”。
毛伯温为配合朝廷行事,手提六大名刀之一的“秋水三尺”,只身赴会,先后力战金蝉中正、李午,堪称惊天动地,成功为朝廷争取了调动兵马的时间。自此,毛伯温名声大噪,得“第九极”之名,意为比肩“神州八极”。而这场“白莲血会”也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使得白莲教各大支派彻底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随后各地暴乱频发,朱厚熜耗时多年,投入了大量武力才抑制住了大局。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此诗名为《送毛伯温》,作者是朱厚熜。嘉靖十九年,毛伯温奉旨率军平定属国安南内乱,驻军于国界,只身深入,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一乱局,当然其中的过程还是非常艰难曲折的。
黄锦在龙舟上轻轻摆手,陈洪在湖畔会意点头,道:“三位大人,万岁爷还要些许时候才能召见三位大人!”陆炳三人口称无妨,面带恭顺,心急如焚。
半个多时辰后,黄锦抬眼观日,蹑步走到朱厚熜身畔,道:“皇上,时辰到了。”
“嗯。”
“启禀皇上,陆大人、张公公和兵部尚书毛大人正在岸上等候您的召见。”
“嗯。”
黄锦冲湖畔招手,陈洪躬身作请:“万岁爷召见,三位大人请!”
两名锦衣卫划着一叶扁舟,载着三人缓缓驶向龙舟。
黄锦道:“陆大人请先上来,张公公、毛大人请稍候。”
陆炳登船跪地,道:“微臣拜见皇上!”朱厚熜道:“嗯,起来吧。”陆炳跪地不起,道:“微臣无能,仍未查出墨烟海身在何处、所谋为何,请皇上责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