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尽在囊中(1/2)
郑迵怀揣着大明瀛王亲手书写的《宗藩六条》,步履沉重,身形蹒跚。
走出天使馆,郑迵看向紧紧跟在身侧的孙元化。
“初阳先生,老夫自顾赶往首里便可,就不劳相送了。”
孙元化微微一笑,“我家殿下叫我亲自相送,书信递到中山王面前,如有不明,可当面解惑。郑三司,请吧。”
郑迵苦笑连连,“大明不是不与民争利么,怎的到了瀛州规矩就变了?”
孙元化正色道。
“郑三司此话有误,世间言利,有大小之分,小利利己,大利利国。
这些走私贩货之辈,无法无天,动辄劫掠杀人,本就为我大明之祸胎。如今我家殿下海上立府,规矩四方,使官私皆守法度,不单单我大明沿海倭患可解,琉球亦会得享太平。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怎的是与民争利呢?”
“可......可久米村仰赖海贸为生,就在几日前,也为保卫那霸流血流汗,冲锋陷阵,更侍奉殿下如神明。若此政一出,叫久米村人如何自处?”
孙元化暗暗叹息,这久米村就是福建浙江沿海的缩影,凭借海贸获利,但提到收税,也就家不是家,国也不是国了。
“郑三司不必担心,只要尚王应允《宗藩六条》,我家殿下便会召集久米村绅商巨贾议事,陈述厉害,此举于他们而言未必是坏事。
不谈其他,七岛众为我水师所灭,每年为他们省去多少买路银,又救了多少条性命?做人要知足,做事要有分寸,眼光要放长远。”
说话间,两人各自钻进一顶轿子,颤颤巍巍赶往首里城。
转眼来到首里城,入宫参见。
中山王正等的心急,朱常瀛若走,他也想跟着走,不然留在琉球等着倭奴砍脑袋么?
郑迵倒也没有隐瞒,简单陈述几句,便将《宗藩六条》奉上。
中山王看过,面色没有变化,却透着丝丝古怪。
信件传送,在座的大臣一一看过,有人喜有人忧有人笑眯眯看热闹。
中山王尚宁轻轻咳嗽几声,略有为难的对孙元化说道。
“尊使可否容本王同臣公商议一二?”
孙元化微微躬身。
“理当如此,外臣便在偏殿等候,若王上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召外臣相问。”
待孙元化退出殿外,中山王看向三司向里瑞,“王叔以为如何?”
向里瑞想了想,说道。
“关税之事老臣不明所以,不敢妄言。其余诸事老臣以为并无不可,只是大明天军驻防何处有待商榷。”
“马司使,你以为如何?”
马良弼微微叹息。
“求人相帮自然有舍有得,老臣看瀛王殿下所提并无过分之举,取缔神社、推行官话应是为了杜绝倭患。
三司奏请大明皇帝陛下、采用大明度量衡更可拉近我琉球同大明之交往,有利而无害。
择地驻军也是应有之意。
只是这关税,臣以为四万两太少了,记得五年前,一年海贸所得可达六万两,是以当以六万两为准。其实......其实臣以为,或许关税分成更为有利。”
中山王问道,“如何分成?”
马良弼凝眉道,“瀛王殿下如此笃定关税可分担军费,如此说来,这关税岂不是要年入十四万两以上?例如均分,或者瀛王拿六成,我方拿四成?咳~咳~老臣也只是一说,委实不知瀛王信心何来?”
“是啊!”中山王苦笑着问道,“这关税依本王来看,就是对进出琉球之货物征税,去岁我们征税多少?”
马良弼回道,“征税七千三百贯!”
“那为何瀛王殿下可以担保四万贯?”
中山王说到此处微微一愣,继续问道,“等等,去岁海贸我国收入多少?”
“一万五千贯!”
中山王愣住,眨了眨眼,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若应允瀛王所提,本王今岁便可收入五万贯以上?这个......本王没有听错吧?”
马良弼同样愣住,好一会儿,方才点头道,“若按信中所说,确实如此!只是瀛王殿下能否做得到......”
“便做不到也不是我等的过错!何况堂堂大明亲王,岂会食言而肥?”
向里瑞说道,“老臣适才想了想,瀛王殿下之所以如此笃定,便是凭借手中的坚船利炮可让那些亡命之徒听话而已,但此事说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那些人亦商亦匪,来去如风,怎可任人拿捏?不说其他,便如何取信于久米村商贾也是难事。如何定夺,还请王上仔细思量。”
中山王难以抉择,把目光移向郑迵,“郑卿,你以为呢?”
郑迵微微躬身。
“王上,与其纠结于关税一事,还是着眼于当下吧。瀛王返回澎湖之后,我琉球如何自保?正如马三司所说,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有舍才有得。
而且我琉球得以保存,又是谁的恩德?《诗》有云
走出天使馆,郑迵看向紧紧跟在身侧的孙元化。
“初阳先生,老夫自顾赶往首里便可,就不劳相送了。”
孙元化微微一笑,“我家殿下叫我亲自相送,书信递到中山王面前,如有不明,可当面解惑。郑三司,请吧。”
郑迵苦笑连连,“大明不是不与民争利么,怎的到了瀛州规矩就变了?”
孙元化正色道。
“郑三司此话有误,世间言利,有大小之分,小利利己,大利利国。
这些走私贩货之辈,无法无天,动辄劫掠杀人,本就为我大明之祸胎。如今我家殿下海上立府,规矩四方,使官私皆守法度,不单单我大明沿海倭患可解,琉球亦会得享太平。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怎的是与民争利呢?”
“可......可久米村仰赖海贸为生,就在几日前,也为保卫那霸流血流汗,冲锋陷阵,更侍奉殿下如神明。若此政一出,叫久米村人如何自处?”
孙元化暗暗叹息,这久米村就是福建浙江沿海的缩影,凭借海贸获利,但提到收税,也就家不是家,国也不是国了。
“郑三司不必担心,只要尚王应允《宗藩六条》,我家殿下便会召集久米村绅商巨贾议事,陈述厉害,此举于他们而言未必是坏事。
不谈其他,七岛众为我水师所灭,每年为他们省去多少买路银,又救了多少条性命?做人要知足,做事要有分寸,眼光要放长远。”
说话间,两人各自钻进一顶轿子,颤颤巍巍赶往首里城。
转眼来到首里城,入宫参见。
中山王正等的心急,朱常瀛若走,他也想跟着走,不然留在琉球等着倭奴砍脑袋么?
郑迵倒也没有隐瞒,简单陈述几句,便将《宗藩六条》奉上。
中山王看过,面色没有变化,却透着丝丝古怪。
信件传送,在座的大臣一一看过,有人喜有人忧有人笑眯眯看热闹。
中山王尚宁轻轻咳嗽几声,略有为难的对孙元化说道。
“尊使可否容本王同臣公商议一二?”
孙元化微微躬身。
“理当如此,外臣便在偏殿等候,若王上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召外臣相问。”
待孙元化退出殿外,中山王看向三司向里瑞,“王叔以为如何?”
向里瑞想了想,说道。
“关税之事老臣不明所以,不敢妄言。其余诸事老臣以为并无不可,只是大明天军驻防何处有待商榷。”
“马司使,你以为如何?”
马良弼微微叹息。
“求人相帮自然有舍有得,老臣看瀛王殿下所提并无过分之举,取缔神社、推行官话应是为了杜绝倭患。
三司奏请大明皇帝陛下、采用大明度量衡更可拉近我琉球同大明之交往,有利而无害。
择地驻军也是应有之意。
只是这关税,臣以为四万两太少了,记得五年前,一年海贸所得可达六万两,是以当以六万两为准。其实......其实臣以为,或许关税分成更为有利。”
中山王问道,“如何分成?”
马良弼凝眉道,“瀛王殿下如此笃定关税可分担军费,如此说来,这关税岂不是要年入十四万两以上?例如均分,或者瀛王拿六成,我方拿四成?咳~咳~老臣也只是一说,委实不知瀛王信心何来?”
“是啊!”中山王苦笑着问道,“这关税依本王来看,就是对进出琉球之货物征税,去岁我们征税多少?”
马良弼回道,“征税七千三百贯!”
“那为何瀛王殿下可以担保四万贯?”
中山王说到此处微微一愣,继续问道,“等等,去岁海贸我国收入多少?”
“一万五千贯!”
中山王愣住,眨了眨眼,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若应允瀛王所提,本王今岁便可收入五万贯以上?这个......本王没有听错吧?”
马良弼同样愣住,好一会儿,方才点头道,“若按信中所说,确实如此!只是瀛王殿下能否做得到......”
“便做不到也不是我等的过错!何况堂堂大明亲王,岂会食言而肥?”
向里瑞说道,“老臣适才想了想,瀛王殿下之所以如此笃定,便是凭借手中的坚船利炮可让那些亡命之徒听话而已,但此事说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那些人亦商亦匪,来去如风,怎可任人拿捏?不说其他,便如何取信于久米村商贾也是难事。如何定夺,还请王上仔细思量。”
中山王难以抉择,把目光移向郑迵,“郑卿,你以为呢?”
郑迵微微躬身。
“王上,与其纠结于关税一事,还是着眼于当下吧。瀛王返回澎湖之后,我琉球如何自保?正如马三司所说,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有舍才有得。
而且我琉球得以保存,又是谁的恩德?《诗》有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