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精神巨人的逝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常瀛也难以忍受。

    孔府的小姐以及嫁入孔府的女子是不能出门的,围墙高耸,院门紧锁,墙壁之间有固定的沟槽,称‘石流’,这玩意是专门用来供给孔府女人用水的。

    也就是说,女人嫁入孔府,如同进了监狱,生在孔府,还不如投胎去做狗!

    朱常瀛为什么知道,因为有文官去参观,而后厚颜无耻的夸赞此事,奏本直接被皇帝老子丢进了垃圾堆。

    但凡正常点的脑子,都知道这样做有违人性。

    我大清之后,这种流毒越发的泛滥,以至于穷苦人家都开始裹脚,小脚女人上下楼都要抬着,想一想那样的鬼世界,真想把蓝星毁灭不存在才好。

    如果朱常瀛记忆没有错,这小脚风潮,既不是大明皇室所鼓励的,也不是大清皇室所倡导的,事实上都在打压。

    不得不说,明清两代的道学家是真狗,不是假狗!

    李卓吾的学问,朱常瀛提炼起来并不复杂,但不能这样做,一个时代的人要做一个时代的事。

    瀛州给了所谓异端的生存空间,这么些年,知行学堂已经培养了近万学子,而这个数量,还在以几何数量倍增,总有开花结果的时候吧?

    朱常瀛把这种培养人才的办法称为‘留学式人才培养计划’。

    就如同掀翻大清的仁人志士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瀛州所采取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留学地点在瀛州。

    现而今去国外,意义不大,最多也就涨涨见识,其所学的东西,绝大多数高深不过瀛州。

    带着这些学堂子弟,去敲碎旧时代的枷锁,就是朱常瀛的使命,可惜老头看不到了。

    为老头的去世,朱常瀛惋惜了一夜,第二日便打起精神开衙办公。

    第一件事,发布王命:临摹李贽画像,挂进每一间知行学堂的贤者廊厅。

    而走廊里,还悬挂着许多历代先贤,比如墨子、鲁班、黄道婆、郭守敬、张衡、蔡伦、裴秀、毕升等等。

    至于素描图像是否是其真人,除了李贽,其他皆为臆测,画师寻找参照搞出来的。真实与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背后所代表的精神。

    有时候看着这些素描画像,朱常瀛自己都会失笑。

    估计几百年后,一群历史学家会凑在一起研究一个课题,这些写实画像是怎么冒出来的。

    紧接着,各种政务纷至沓来。

    长史府同督谏院汇报的事项并不多,因为朱常瀛已经完全放权了,只掌握人事任免权,又有年终预算,国库内库分设,民政由他们放手去搞,年终看考核看业绩。

    在这一方面,朱常瀛选择有限度的去相信他们,不相信也不行,一个人没那么多的精力。

    简报有好有坏,其中一个消息令朱常瀛喜出望外。

    瀛州桑田突破5万亩,以一亩缫丝7斤来算,单单瀛州产生丝,几乎可以满足日本所需了。

    有这样的产量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且不说悠久历史,在太祖立国时,便鼓励植桑养蚕,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户都在稻桑兼种,养蚕缫丝技术对于山东以南百姓就很普通。

    换作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这一点,不花费几十年是搞不明白的。

    就像安南,为了留住养蚕户,将女人都舍出去了。

    但毕懋康却不见喜色,“殿下,谷贱伤农,生丝也是同样道理,臣等计议,是该控制一下桑田数量了。”

    朱常瀛淡淡微笑。

    “还不至于,从商人汇总消息看来,南洋丝绸价格降一降,销售量反而会提升。

    再有,天竺、萨非都有着广阔的市场,据西洋商行调查所得,两国也有种植桑田,贵族喜穿丝绸,尤其是黑白两色,但其国内的丝价贵过我国数倍,贩卖过去,同样获利不菲。

    然而我不建议只卖生丝,而是要买成品。同时,还要多多研究两国喜爱的花色,投其所好。

    如此算下来,生丝产量再翻几倍也未必足用呢。”

    袁可立讶异道,“当真?”

    “自然!”朱常瀛很认真的说道,“天竺人口,少说有5千万以上,而萨非国,也是千万人口的大国,再远,还有一个叫奥斯曼的国度,人口当在3千万以上。不需要欧罗巴,我大明的丝绸同样不愁卖。”

    袁可立狐疑道,“那为何之前无人前往呢?”

    毕懋康忿忿道,“因为有人从中作梗!”

    而后,几个老狐狸悚然而惊。

    徐光启苦笑道,“殿下这是要对葡人动手了?”

    “正是,时移势易,也是时候拿回本该属于我大明的利益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