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广南纪事(2/3)
,豁然开朗,“此事老夫要亲自主理,边塞糜烂至此,步卒不堪使用,若不狠狠整治一番,两广边塞将永无宁日。”
“见庵公所言极是。”朱常瀛稍稍沉吟片刻,言道,“孤看不如这样,你我兵分两路,您老坐镇海防,整顿军务,筹措粮秣,孤王领本部以及岑大寿一部旗牌南下永安州剿匪,你看如何?”
“廉颇虽老,尚有余勇,老臣总督两广......”
朱常瀛很想给老头一个大大的白眼,都七十多的人瑞了,咱能不能别闹了?我若一口答应下来,你是去还是不去呢?
“剿匪不难,粮秣才是重中之重,此事非见庵公不能为,一切便拜托了!”
张鸣冈微微苦笑,“如此,剿匪之事便全托付于殿下了。”
“放心,定不令见庵公失望!”转过头,朱常瀛面带笑意看向岑大寿,“你可愿随孤出征?”
“可是搭乘巨舰前去么?”
“自然,但你若怕了,孤也不勉强于你。”
岑大寿为难道,“卑职自然无惧,但我等山民不善水战,登船之后便头晕目眩,不能自控,恐怕非但不能为殿下分忧,反而成为拖累。”
“水战不要你管,但登陆之后的事交给你!”
皇帝儿子开口,岑大寿似乎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只是看年纪,就总觉令人不放心。话说大明朝的皇子不是不能领兵么,眼前这位又是怎么回事?偷眼看张鸣冈,见老家伙并无干涉之意,岑大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命。
“卑职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朱常瀛淡淡一笑,“人数不需太多,五百精锐旗牌便够了。明日辰时,登船出征,切莫耽误了时辰!”
岑大寿犹豫道,“卑职领命,卑职还有一事相求。”
“你是不是想问军饷?”
岑大寿尴尬的点了点头,“两个月的饷银一分未发,还有军功赏赐......”
“一共多少银两?”
“一千七百两!”
朱常瀛瞥了眼张鸣冈,老头此刻似乎有些耳聋,自顾自的品茶数手指。你娘啊,这银子又要自己出了!
“一千两,余者战后一并补齐,若有军功,再行封赏,你可还满意?”
岑大寿笑了,笑的特别憨特别甜,躬身拜倒,声如洪钟。
“卑职拜谢殿下恩赏。”
朱常瀛也不耽搁,随即吩咐人安排军饷军需送入田州军中,当众分发。
军饷军需是绝对不能直接给岑大寿这等人物的,不是怕他贪,而是要叫大头兵知道谁才是主子,谁给发的饷!瀛州军如此,雇佣军如此,遇到所谓的狼兵,自然也不能例外,只有长久坚持下去,且形成体制,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军中山头林立,走向军阀化。
两广狼兵,朱常瀛还是极其看重的。南方湿热,丛林山峦密布,对于瀛州军来说,环境有些过于苛刻了,若非不得已,原则是瀛州军不会深入内陆造成无谓战损。
就比如婆罗洲,瀛州军驻扎沿海,而内陆则主要由苏禄、琉球、占婆三支雇佣军来开拓。
以夷制夷,这个策略还是不错的,前头毁村灭寨、杀戮焚烧,瀛州军在后收拾残局,建城设寨,地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蚕食下来的。
在十万大山,将来某一日,朱常瀛也准备复刻这种打法,所以眼前这位马骨就显得十分重要,甜头要给足。
防城市井,这两日特别的热闹,大量瀛州士兵吃喝玩乐,着实为小城的消费指数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而这只是小钱,瀛州军需官四处出击,采办各类军需补给,包括并不限于砖瓦木料,而且签订的皆是长期供应契约,一签就是两年!此外,有建筑商行在雇佣工匠劳力,有军官在招募新兵,甚至有随军商人在兜售各式稀奇货物。
小小的防城顿成各类人员汇聚之地,便临近州县也不断有商民赶来凑热闹。
朱常瀛忙里偷闲,在防城周边走访了一圈。
防城现而今隶属广东,小城三街四巷,人口不过七千,询问几户,皆是军籍,口音为西南官话,更确切的说是桂柳官话,勉强听得懂。
但出城之后却大为不同,汉人村落临近城池,风俗与广府无异,再远则村寨稀稀落落,人烟稀少,偶有路过村寨,则尽为僮人。
僮人,也就是后世的壮族,世居两广云贵,人口众多。
就说廉州府,在籍汉民不足三成,余下则为别族,尤以僮人为最。
要知道,自秦至明,人口才有今日这样的比例,以少治多,想要稳固统治,也是真心不易的。
不过在走访数座僮人村落之后,朱常瀛又放下心来,原来平原僮人其实同汉民无甚差别了,汉名汉姓、汉服汉风、与汉民通婚结交,几无隔阂。
这个时候,就要感谢老祖宗,感谢儒家了,不仅做到了思想一统,还做到了家国一统,放眼当下世界,能做到这一点的唯大明一家。
欧罗巴的基督只统一了思想,中亚的默罕默德
“见庵公所言极是。”朱常瀛稍稍沉吟片刻,言道,“孤看不如这样,你我兵分两路,您老坐镇海防,整顿军务,筹措粮秣,孤王领本部以及岑大寿一部旗牌南下永安州剿匪,你看如何?”
“廉颇虽老,尚有余勇,老臣总督两广......”
朱常瀛很想给老头一个大大的白眼,都七十多的人瑞了,咱能不能别闹了?我若一口答应下来,你是去还是不去呢?
“剿匪不难,粮秣才是重中之重,此事非见庵公不能为,一切便拜托了!”
张鸣冈微微苦笑,“如此,剿匪之事便全托付于殿下了。”
“放心,定不令见庵公失望!”转过头,朱常瀛面带笑意看向岑大寿,“你可愿随孤出征?”
“可是搭乘巨舰前去么?”
“自然,但你若怕了,孤也不勉强于你。”
岑大寿为难道,“卑职自然无惧,但我等山民不善水战,登船之后便头晕目眩,不能自控,恐怕非但不能为殿下分忧,反而成为拖累。”
“水战不要你管,但登陆之后的事交给你!”
皇帝儿子开口,岑大寿似乎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只是看年纪,就总觉令人不放心。话说大明朝的皇子不是不能领兵么,眼前这位又是怎么回事?偷眼看张鸣冈,见老家伙并无干涉之意,岑大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命。
“卑职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朱常瀛淡淡一笑,“人数不需太多,五百精锐旗牌便够了。明日辰时,登船出征,切莫耽误了时辰!”
岑大寿犹豫道,“卑职领命,卑职还有一事相求。”
“你是不是想问军饷?”
岑大寿尴尬的点了点头,“两个月的饷银一分未发,还有军功赏赐......”
“一共多少银两?”
“一千七百两!”
朱常瀛瞥了眼张鸣冈,老头此刻似乎有些耳聋,自顾自的品茶数手指。你娘啊,这银子又要自己出了!
“一千两,余者战后一并补齐,若有军功,再行封赏,你可还满意?”
岑大寿笑了,笑的特别憨特别甜,躬身拜倒,声如洪钟。
“卑职拜谢殿下恩赏。”
朱常瀛也不耽搁,随即吩咐人安排军饷军需送入田州军中,当众分发。
军饷军需是绝对不能直接给岑大寿这等人物的,不是怕他贪,而是要叫大头兵知道谁才是主子,谁给发的饷!瀛州军如此,雇佣军如此,遇到所谓的狼兵,自然也不能例外,只有长久坚持下去,且形成体制,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军中山头林立,走向军阀化。
两广狼兵,朱常瀛还是极其看重的。南方湿热,丛林山峦密布,对于瀛州军来说,环境有些过于苛刻了,若非不得已,原则是瀛州军不会深入内陆造成无谓战损。
就比如婆罗洲,瀛州军驻扎沿海,而内陆则主要由苏禄、琉球、占婆三支雇佣军来开拓。
以夷制夷,这个策略还是不错的,前头毁村灭寨、杀戮焚烧,瀛州军在后收拾残局,建城设寨,地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蚕食下来的。
在十万大山,将来某一日,朱常瀛也准备复刻这种打法,所以眼前这位马骨就显得十分重要,甜头要给足。
防城市井,这两日特别的热闹,大量瀛州士兵吃喝玩乐,着实为小城的消费指数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而这只是小钱,瀛州军需官四处出击,采办各类军需补给,包括并不限于砖瓦木料,而且签订的皆是长期供应契约,一签就是两年!此外,有建筑商行在雇佣工匠劳力,有军官在招募新兵,甚至有随军商人在兜售各式稀奇货物。
小小的防城顿成各类人员汇聚之地,便临近州县也不断有商民赶来凑热闹。
朱常瀛忙里偷闲,在防城周边走访了一圈。
防城现而今隶属广东,小城三街四巷,人口不过七千,询问几户,皆是军籍,口音为西南官话,更确切的说是桂柳官话,勉强听得懂。
但出城之后却大为不同,汉人村落临近城池,风俗与广府无异,再远则村寨稀稀落落,人烟稀少,偶有路过村寨,则尽为僮人。
僮人,也就是后世的壮族,世居两广云贵,人口众多。
就说廉州府,在籍汉民不足三成,余下则为别族,尤以僮人为最。
要知道,自秦至明,人口才有今日这样的比例,以少治多,想要稳固统治,也是真心不易的。
不过在走访数座僮人村落之后,朱常瀛又放下心来,原来平原僮人其实同汉民无甚差别了,汉名汉姓、汉服汉风、与汉民通婚结交,几无隔阂。
这个时候,就要感谢老祖宗,感谢儒家了,不仅做到了思想一统,还做到了家国一统,放眼当下世界,能做到这一点的唯大明一家。
欧罗巴的基督只统一了思想,中亚的默罕默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