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收复永安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几根火把丢过去,付之一炬。

    海面上,尽是人形蘑菇,死透了的算幸运,还在挣扎的则沦为标靶,拿来练枪,这是一场没有俘虏的战斗。

    那个什么抚安侯都勇,穿着厚重的铠甲坠入海中,不久就会变为海底的淤泥,脑壳将会成为寄居蟹的新家。

    永安州死难的近千百姓可以长眠了,洗去戾气带着平和前去投胎。廉州府百姓也可以安稳睡觉了,不必担心夜半遭受蹂躏屠杀。

    如何对待安南,朱常瀛是有些犹豫的。后世的历史证明,这个族群虽然反复无常,却也有着执拗同坚持,揍他一顿容易但想要将其完全纳入体制却难,强行而为则得不偿失。老祖宗已经失败过一次,朱常瀛不想重蹈覆辙。

    但不揍他又不行,因为这货爱聊骚。

    这一路上,朱常瀛就在思索如何对付这个不安分的邻居。

    巫头岛这一战,就是对安南三股势力的警告,而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正在进行中,那就是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对莫氏、郑氏、阮氏重新册封,而把有名无实的黎氏忽略掉,使三家彻底走向分裂。

    这很难,大明朝廷内部对于维护所谓正统的顽固观念极为强大,即便皇帝老子也对这种权臣篡权上位的行为极度厌恶,未必能采纳朱常瀛的策略。完全可以理解,正统不维护,皇权何以维护?但从国家利益出发,一个分裂的安南无疑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而这种歪屁股的册封真的会动摇大明皇帝权威么?朱常瀛以为完全没有影响,纯粹是在自寻烦恼。

    李氏朝鲜就是僭主上位,大明不还是册封了么?也没见大明就动摇了国本。

    奏本已经递了上去,就看皇帝的态度了。

    如果第二步功成,还将会有第三步,扶弱削强,维持三家均衡。

    好吧,即便第二步不成功,朱常瀛也会施行第三步。事实上已经在做了,将安南朝贡资格一分为三就是举措之一。

    海上战斗结束,朱常瀛看了一眼站在身旁有些六神无主的岑大寿。

    “岸上的事就交给你了,打扫干净,不要留下后患!”

    岑大寿激灵灵打了一个寒颤,旋即抱拳施礼,“卑职领命!”

    岸上已经没什么抵抗力量了,都是老弱妇孺,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去蹂躏。

    岑大寿走后,朱常瀛把目光移向谢均,这位知州大老爷虽然被炮声震的有些晕乎乎,但却掩盖不住脸上的兴奋之意。

    “谢知州,如今贼已灭,但偌大一个永安州几无人口,原来的城池也被焚毁,你作何打算?”

    “回禀殿下,此事早有议定,都抚将从广东各卫所抽调军余住扎永安,且在原址重新建城。”

    唉,广东的军户子弟又要倒霉了,但必须要承认,正是因为大明朝的军户大迁徙,才有了今日云贵两广相对稳定的局面。

    “不妥!”朱常瀛摇了摇头,问道,“北仑河下游有一三岔河口,可对?”

    “正是,自入海口沿河而上,25里即是。”

    “孤看不如在此地建城,厚墙高垒,城头配备火炮,河中有水师巡弋。如此,进可威慑十万大山,退则自保有余,便几万山匪也奈何不得。”

    谢均眼前一亮,拱手拜谢,“以海通勤,进退有据,殿下高论,下官拜服!”

    朱常瀛叹了口气。

    “你我高谈阔论容易,但建城还是要各地来的军兵动手,艰难险阻难以想象,想要人家效死命,不做逃兵,就要拿出切实的好处来。我看这开垦出来的土地,就应该谁开垦出来的归谁所有,地契房契该给的就都要给,三年免税,而后以两成,最多不超过三成征税。总而言之,善待军卒,这边关才能固若金汤,无可撼动。谢知州,孤说的可对?”

    谢均躬身再拜,“殿下金石良言,下官铭记在心,敢不尽心竭力!”

    “好!”朱常瀛微微颔首,“孤拨付两船补给与你,克日赶赴三岔口,先行设立营寨,再图进取。你也看到了,防城至永安海运极为便利,人员物资等等当以海运为主。若调度的好,可事半功倍!”

    谢均面带疑惑,问道,“殿下不在永安驻留么?下官曾听闻殿下本欲在钦州设立市舶司,后又欲改在永安,以便于同安南互市。”

    朱常瀛淡淡一笑,“永安确实是个好地方,但距离安南腹地还是太远,孤打算在下龙湾设立市舶司。”

    “下龙湾?”谢均瞳孔放大,惊的眼珠子险些掉下来,“殿下啊,下龙湾距离永安将近三百里,已属安南腹地,这如何使得?”

    朱常瀛有些意外,对这位知州的满意度又上升了几分,知道下龙湾,且还能说出大致距离,就证明这位边塞父母官对安南是有深入了解的,而非一无所知。

    但谢均的话对却也不对。安南虽然海岸线绵长,但其统治者却继承了我大明的陆权思维,对海洋并不怎么热衷,沿海地带也几乎不怎么开发,这也是儒家几个国度的通病,岛国小日子都是这个鸟样。下龙湾确实毗邻安南腹地红河三角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