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继续作死(3/4)
早自取其辱!”
“去好生安抚陛下,我郑氏绝不会受明人摆布,大越皇帝永远姓黎!”
“去告诉外间的公卿,我郑氏忠于朝廷,忠于陛下,绝不接受大明册封。出宫之后若有人妄加揣测,以谋逆论处!”
说完,郑松挥了挥手,示意亲信大臣退下,只把郑梉留下。
“你啊,难道没有看出这是明人的三家分晋之策么?莫氏本为我死敌,大明若出兵其必蠢蠢欲动,倘若阮氏也被拉了去,则三面受敌,焉有胜算?”
郑梉不服气道,“父亲,我听说这朱家小儿年不满二十,您是不是太过高看他了?”
“愚蠢!”郑松怒道,“明使几句言辞便将我大越当前形势说明,岂是能作假的?小小年纪,心机如此深沉,对我大越是祸非福啊。”
郑梉不敢作色,只闷声道,“可阮氏要攀附朱家,儿子只怕想拦也拦不住。再者,明军赖在下龙湾不走,城墙一日高过一日。若我郑氏不闻不问,过于软弱,只怕朝堂不稳,又生内患!儿子以为,只有凝聚人心,共抗明军,收回下龙湾,才能稳固我郑氏地位。”
“我还没死呢,轮不到你做主!”郑松脸色一沉,说道,“事关大局,不能以好恶论。去把明使请过来,我自有主张!”
当葛怀玉进入书房时,房中空空荡荡,只一孤零零老者在凭栏眺望。
“坊间人都说老夫是曹操,逼死先帝,另立幼帝,但谁又知道先帝欲害我全族?所谓时势造英雄,形势使然,不得不为罢了。老夫以为郑某人还是忠臣,明使以为呢?”
葛怀玉面色一哂,“公道自在人心,忠奸自古难辨,曹阿瞒一时人杰,后世又有几人能及?坊间将平安王与曹同比,我以为这是夸而非贬。”
“果然一张巧嘴!”
郑松凭栏端坐,示意葛怀玉坐陪,小圆桌上陈列瓜果点心,一壶酒两盏杯。
三巡酒过后,郑松放下酒盏,问道,“敢问瀛王之志!”
葛怀玉斟酌片刻,言道,“殿下之志葛某不敢胡乱臆测,只说大明与邻国,我家殿下以为世界足够大,容得下诸国共处,但诸国需明白一个道理,无礼而侮大邻,可亡也!”
郑松微微冷笑,“他要亡我?”
“真要是那般,我就不会来了。”葛怀玉回以冷笑,“堂堂一国侯爵入我大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平安王不要说不知道其恶行,房中只你我两个,没必要虚言相欺。本使可以明确告知平安王,下龙湾就是对尔国纵容流匪的惩罚。”
“那就是要打了?”郑松面容转冷,“大明不可辱,我大越同样不可辱!”
“兵戎相见非我王所愿。”葛怀玉话锋一转,笑道,“其实本使有一个不甚成熟的想法,或许你我两方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只是不知平安王是否愿听?”
“请!”
“第一,是黎氏先祖自己上门向我大明朝贡,请求册封,而非受到胁迫,既然如此,就要谨守君臣之礼。但事实呢,黎氏关起门来自称皇帝,安南举国皆知,铁证如山,这不是僭越是什么?
是以我大明收回安南国国王金印册封,断绝往来,有什么不对么?至于平安王是否还认黎氏为主,那是你们的家事,我大明不会插手也不愿插手。
此一点,平安王是否认可?”
还没插手?这手都要伸进裤裆去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对大明朝贡,从来都是用安南国王之名义,若是敢在明使面前称皇帝,恐怕早就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原本这就是心照不宣的事,但人家现在不愿心照不宣了,那也没毛病。
但郑松是什么人,老狐狸一条,岂会被三言两语所惑。
老家伙把脑袋一晃,笑道,“明使从哪里听来的流言?我王从来侍大明皇帝为正统,更从未自称皇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莫须有的罪名,我安南不认。”
我艹,糟老头你睁眼说瞎话啊!
葛怀玉淡淡一笑,“这不重要,总之我大明不认他是安南王。”
郑松神情一滞,怒道,“无礼,霸道,大明什么时候这般不讲道理了?”
葛怀玉淡淡道,“道理讲太多,就没人听了。”
郑松嘲讽道,“所谓中央之国,气度不过如此!”
葛怀玉不去理会老家伙的无力呻吟,转而问道,“第二,平安王是否接受大明皇帝册封?”
“接受如何,不接受又如何?”
葛怀玉把玩着酒盏,微微冷笑,“不接受册封,大明则切断同平安王所辖领地一切往来。接受册封,则往来如常,两方互换有无,造福生民百姓。如何选择,权在平安王。”
“老夫需要时间仔细斟酌。”
“请便,此事倒也不急切。”
“那第三呢?”
葛怀玉摇了摇头,“没有第三,本使前来,只这两件差事。”
“那靖安州呢,难道明军就赖在那里不走了?”
“本使方才已经说过,这是对黎氏纵容下属劫掠大明的惩
“去好生安抚陛下,我郑氏绝不会受明人摆布,大越皇帝永远姓黎!”
“去告诉外间的公卿,我郑氏忠于朝廷,忠于陛下,绝不接受大明册封。出宫之后若有人妄加揣测,以谋逆论处!”
说完,郑松挥了挥手,示意亲信大臣退下,只把郑梉留下。
“你啊,难道没有看出这是明人的三家分晋之策么?莫氏本为我死敌,大明若出兵其必蠢蠢欲动,倘若阮氏也被拉了去,则三面受敌,焉有胜算?”
郑梉不服气道,“父亲,我听说这朱家小儿年不满二十,您是不是太过高看他了?”
“愚蠢!”郑松怒道,“明使几句言辞便将我大越当前形势说明,岂是能作假的?小小年纪,心机如此深沉,对我大越是祸非福啊。”
郑梉不敢作色,只闷声道,“可阮氏要攀附朱家,儿子只怕想拦也拦不住。再者,明军赖在下龙湾不走,城墙一日高过一日。若我郑氏不闻不问,过于软弱,只怕朝堂不稳,又生内患!儿子以为,只有凝聚人心,共抗明军,收回下龙湾,才能稳固我郑氏地位。”
“我还没死呢,轮不到你做主!”郑松脸色一沉,说道,“事关大局,不能以好恶论。去把明使请过来,我自有主张!”
当葛怀玉进入书房时,房中空空荡荡,只一孤零零老者在凭栏眺望。
“坊间人都说老夫是曹操,逼死先帝,另立幼帝,但谁又知道先帝欲害我全族?所谓时势造英雄,形势使然,不得不为罢了。老夫以为郑某人还是忠臣,明使以为呢?”
葛怀玉面色一哂,“公道自在人心,忠奸自古难辨,曹阿瞒一时人杰,后世又有几人能及?坊间将平安王与曹同比,我以为这是夸而非贬。”
“果然一张巧嘴!”
郑松凭栏端坐,示意葛怀玉坐陪,小圆桌上陈列瓜果点心,一壶酒两盏杯。
三巡酒过后,郑松放下酒盏,问道,“敢问瀛王之志!”
葛怀玉斟酌片刻,言道,“殿下之志葛某不敢胡乱臆测,只说大明与邻国,我家殿下以为世界足够大,容得下诸国共处,但诸国需明白一个道理,无礼而侮大邻,可亡也!”
郑松微微冷笑,“他要亡我?”
“真要是那般,我就不会来了。”葛怀玉回以冷笑,“堂堂一国侯爵入我大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平安王不要说不知道其恶行,房中只你我两个,没必要虚言相欺。本使可以明确告知平安王,下龙湾就是对尔国纵容流匪的惩罚。”
“那就是要打了?”郑松面容转冷,“大明不可辱,我大越同样不可辱!”
“兵戎相见非我王所愿。”葛怀玉话锋一转,笑道,“其实本使有一个不甚成熟的想法,或许你我两方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只是不知平安王是否愿听?”
“请!”
“第一,是黎氏先祖自己上门向我大明朝贡,请求册封,而非受到胁迫,既然如此,就要谨守君臣之礼。但事实呢,黎氏关起门来自称皇帝,安南举国皆知,铁证如山,这不是僭越是什么?
是以我大明收回安南国国王金印册封,断绝往来,有什么不对么?至于平安王是否还认黎氏为主,那是你们的家事,我大明不会插手也不愿插手。
此一点,平安王是否认可?”
还没插手?这手都要伸进裤裆去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对大明朝贡,从来都是用安南国王之名义,若是敢在明使面前称皇帝,恐怕早就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原本这就是心照不宣的事,但人家现在不愿心照不宣了,那也没毛病。
但郑松是什么人,老狐狸一条,岂会被三言两语所惑。
老家伙把脑袋一晃,笑道,“明使从哪里听来的流言?我王从来侍大明皇帝为正统,更从未自称皇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莫须有的罪名,我安南不认。”
我艹,糟老头你睁眼说瞎话啊!
葛怀玉淡淡一笑,“这不重要,总之我大明不认他是安南王。”
郑松神情一滞,怒道,“无礼,霸道,大明什么时候这般不讲道理了?”
葛怀玉淡淡道,“道理讲太多,就没人听了。”
郑松嘲讽道,“所谓中央之国,气度不过如此!”
葛怀玉不去理会老家伙的无力呻吟,转而问道,“第二,平安王是否接受大明皇帝册封?”
“接受如何,不接受又如何?”
葛怀玉把玩着酒盏,微微冷笑,“不接受册封,大明则切断同平安王所辖领地一切往来。接受册封,则往来如常,两方互换有无,造福生民百姓。如何选择,权在平安王。”
“老夫需要时间仔细斟酌。”
“请便,此事倒也不急切。”
“那第三呢?”
葛怀玉摇了摇头,“没有第三,本使前来,只这两件差事。”
“那靖安州呢,难道明军就赖在那里不走了?”
“本使方才已经说过,这是对黎氏纵容下属劫掠大明的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