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微服私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子也跟风买地。只要想骂,那总是有着各种理由的。

    被骂不重要,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土地阶梯税制推行的效果如何,移民是不是一如既往。

    其实还不错,原本一家三四个儿子舍不得分家,老头老太把个家看的铁桶一般,儿媳抬不起头,儿孙喘不过气。遽然暴富的穷鬼只学到了地主公地主婆的糟粕,逼死人命的事没少出现。

    事实证明,穷鬼是不能当家的,母猪可以上树,但却不知道怎么下来。

    朱常瀛从来也没有把希望放在老一辈的穷鬼身上,青壮年、儿童才是可以改造的对象。至于那些老家伙,就慢慢熬吧,熬到他们死光。但也不能什么也不做,所以就要逼着他们分家,不分家就不能购买土地。

    效果很好,老家伙们以为分出几个户口本算个屁,爹还是爹儿子还是儿子,分家之后照旧是一家之主。然而并非如此,一旦分家就再也回不去了,宗族仍旧会存在,但当土地不能垄断在少数人手里时也就失去了人身控制力。

    嗯,就同推恩令一个意思。

    朱常瀛为什么不喜欢宗族抱团,为什么讨厌大家长制?这太简单了,因为大明的税基就是被宗族搞垮的,这村姓张,那村姓王,动辄上百壮丁抗税,这尼玛县太爷来了也没咒念,不商量着来毛都收不到一根。倘若某村出了个秀才举人,就更要命,非但收不到税还可能倒贴。

    瀛州绝不能走大明的老路。

    允许购买土地,但又通过税收限制家庭人口,这就人为造就了劳动力短缺。

    广大中小地主疯魔一般的去内陆挖人做佃户,坑蒙拐骗那是什么手段都用的,客观上人口的增加比之从前更快了,很是魔幻。

    然而人心不古,人口的自由流动让本地人也好外来人也罢,总有不甘于地里刨食的家伙流向城镇。

    新政推行两个月,朱常瀛就发现屏东城的流动人口明显增多,奴隶价格暴跌。

    最明显就是码头上的劳工,原本不是犯人就是奴隶,而今大半被自由民替换掉,奴隶则被卖去了更加操蛋的地方,比如拉去南洋开采硫磺。

    照这么发展下去,码头上冒出个丁力是迟早的事。

    是奴隶效率低下还是这些漂洋过海来的穷逼劳动力成本太低?

    观察几日,朱常瀛似乎有了自己的理解:大明人不懂奴隶制,不知道怎么使用奴隶。

    大明人口中的‘奴’同别人口中的‘奴’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身份地位,后者则指非人。

    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为放任这些无房无土地的无产人士不管,混乱是必然的,或许下次远行归来,城外就遍布贫民窟了。

    如何控制瀛州人口有序增长,这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深思。

    不知不觉间回到王府。夜色阑珊,凉风徐徐,朱常瀛坐在书房,将今日所见所闻简略记述。数日下来,已经累积了50几页过两万字。

    在他看来,想做皇帝真的不是很难,但如何令大明做列强,并一直列强下去,只发展点尖端武器是远远不够的,制度要变,人心要变,文化要改良......方方面面,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畏首畏尾,这个尺寸的拿捏对他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一个事实摆在眼前,即便瀛州的基础教育已经相当之可以了,但不可否认的,绝大多数大明人同他这个后来人的思维方式还是不一样的。许多问题旁人看不到,但以后世的眼光来审视,就很容易发现端倪。

    就说这旱厕,排泄物掏的倒是干净,三五日便被那些职业沤粪肥的小团体收走,别看这个活脏,却是暴利。朱常瀛曾经多翻查阅资料,发现北宋时粪肥买卖便十分成熟了,在城镇收纳粪便,沤过之后卖给农户,这是一门正经行当。所以在大明,屎尿横流这种现象是根本没有的,想要人家的屎尿,有时候还要掏钱来买的,便是街上的羊蛋蛋,牧羊人都要自己收走,不给人家占便宜的机会。让欧罗巴人头疼的问题,在大明根本就没有。

    然而朱常瀛关心的不是排泄物清理问题,而是墙壁上的残留物,因为这玩意可以提炼芒硝,而芒硝又是制作火药的必备物。

    瀛州城镇大量修建旱厕,就是为了这玩意,不客气的说,可以将旱厕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对待。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旱厕上的粗硝竟然无人收集,以至于结板掉落混入排泄物中。

    要知道,瀛州在采的硝石矿本就不多,而开采提炼的过程更加不容易,导致成本偏高,这令朱常瀛大为恼火。

    调查之下,方才知晓负责收集粗硝的负责方居然是兵工厂。

    这不合常理,仔细深究,方才弄清原委。

    却原来澎湖初创时,岛上只有士兵工匠没有平民,这个差事确实只能由兵工厂自己来做。话说那时的兵工厂也还只是个作坊,却没有想到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然而虽然有这样的制度,但随着几座硝石矿陆续开采,军工厂上下就不愿掏厕所了。活又脏又累,薪俸微薄,没人愿意干。采集地点分散,人少了管不过来人多了就不如直接去买硝石。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