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大明幼儿教育的开端(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元宵节不几日,朱常瀛又开始了新动作。

    生命在于折腾,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一成不变,只能走向衰退。

    几经商议,最后敲定。

    督谏院增设一司,法务司。

    议政会之下设法务委员会,成员从现有议员精熟律法者中选拔。

    法律这个玩意,虽然说能不变则不变,但也不能不变,何况瀛州的立法事业刚刚起步,《民律》《刑律》《商律》中遗漏难免,不合理难免。

    这就需要时不时的打个补丁,增改条款。

    而且很显然,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或者说永续事业,那么设置对应的职能部门也就十分必要了。

    制度设计的理念是这样的。

    督谏院作为监察部门,理论上对律法的合理与否最有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而法务司的职责就是搜集整理汇总这些资料,形成文案,提交议政会讨论审议。

    法务委员会便是讨论审议的专职部门,由该部门对接法务司确定修改方案,提交议政会集体投票过审。

    同时,法务委员会也有承接议员提案并审核的责任。

    这还没有完,朱老七这个黑心老板又甩给袁可立一项艰巨任务。

    编订《公职人员工作条例》,包括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任免升降、回避、保密等等。

    大明,也包括瀛州有没有类似的条例呢?

    自然是有的,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体系,出处极为混乱,历代皇帝的规矩也不尽相同。朝中的党争撕逼,就经常从其中的漏洞入手。

    这怎么能行呢,必须要整理归纳,形成体系。

    朱老七同几位老倌商谈几日,方才大抵将这个条例的目的以及作用白扯清楚。

    袁可立很积极,当即应承下来。表示有这玩意在手,培训下属就方便多了,再也不需要在一堆典籍里翻箱倒柜。

    这个工作态度就很好,如果大明多几个袁可立这样做实事的官,会不会有另外一个结果呢?

    好吧,也没戏,老倌不会搞钱只会花钱!

    万历40年2月5日,三艘战舰缓缓停靠在屏东海港。

    一队队百战士卒下船,疲惫中带着喜悦。这些人乃是驻锡江海军的退役士卒,载誉归乡。

    瀛州海军的服役期为五年,年满之后可退役可继续服役,再服役每三年签订一次契约。若有军功晋升为军官,则令当别算。

    军港处,前来迎接的家属早就等候多时了,翘首以盼,目光寻索许久未见的亲人。

    瀛州卫指挥使司也派军乐队前来迎接,鼓乐军号,以示对老兵的尊重。

    为国搏命之人,理当受到礼遇。

    瀛州不搞什么以文制武那一套,历史证明那一套除了削弱军队战斗力,滋生贪污滥权之外,就没有别的功能,到头来也逃脱不了王朝轮回。

    笔杆子忽悠人,争夺权力而已。

    同船,还有一些军官及其家属。

    军官队伍中,有一人极为显眼,笔挺大红对襟立领常服,肩章领章金线绣三波浪一星,宽沿绣金盔,战刀长靴,走起路来虎虎生威,气势凌人。

    老百姓不知这些古怪玩意代表什么,只晓得威风霸气,观之令人生畏。不由纷纷猜测这人是谁,官有多大?

    ‘几年没有回来?不曾想屏东已然这般繁华了。’

    提督锡江舰队,兼领西里伯军务,海军少将顾长云不由一阵唏嘘。

    这身装扮,也不是他故意骚包显摆身份地位,而是军规。军人在公众面前,必须着装严整,举止端正,大大咧咧歪戴帽子反穿鞋那是要遭到处罚的。

    身为海军少将,一军之长,顾长云自然要以身作则,尤其这还是在屏东王城。

    说起军衔,大明有武勋十二阶,武散三十阶,包含骑尉都尉校尉将军等等,就还有各种虚职,总之就是很混乱,不是官场老油条很难弄懂那种。

    这也就罢了,主要是朱老七没权力给手下人封官,卫指挥使司那几个官职哪里够分呢。所以也只能另起炉灶,自成一家了。

    后世现成的军衔制度不拿来用那就是傻子。

    列兵,三二一等兵,少中上三尉,少中上三校,少中上三将,分军衔十三等。

    当下,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只有两个,顾长云、贺承志。

    欢迎队伍中,孙元化带领一众官员上前迎接,两人也是多年未见,聊的热络。

    按制,军官需先行述职,方才能返回家中。

    早有车马在码头上等候,顾长云安排家眷蹬车,这才骑上战马,与孙元化一同入城。

    王府中,早已摆好了酒菜,公事过后,朱常瀛同顾长云一起吃酒,孙元化作陪。

    “殿下,如今巴沙曼被俘,武吉斯余党尽数投去了马打蓝王国,巴厘岛以东已经没有大股反抗势力了。”

    “我瀛州势力范围内,渤泥、苏禄为友邻,除两国之外,余则分封土司,这就要依靠时间来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