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古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古墨,沈愈并不算陌生,随祖父学习鉴定杂项时,没少研究这东西。

    而在《宝玉轩》时,也很是卖过几块传世古墨,最高的一块是明代方于鲁残墨,价值高达七十万元。

    古墨按制作方法与材质可分为松烟墨与油烟墨。

    为什么都带个烟字,在《天工开物》中有解释“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

    松烟墨又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是用松枝以及松木烧烟制成。

    因为松烟墨太浪费木材所以很珍贵。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东山之松,性质沉重,然今不复有。”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到制作松烟墨的松林在当时都快被砍光了,想找松林制作松烟墨,得去很远的地方找去。

    由此可见,在宋代,松烟墨就很难得了。

    松烟墨为文房四宝之一,制作很复杂,大致分为烧木、和料、制作、晾干、描金这五步。

    烧木就是把松木松枝放入窑中点火燃烧,最终目的是入窑刮取碳黑。

    和料则是把各种材料比如骨胶,龟胶,牛皮胶,鹿皮胶等与碳黑融合在一起反复捶打无数次,直到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

    制作,是将墨揉成团然后压入墨模成形,若是制造精美的,还要在墨面雕刻精细的装饰图案及文字。

    晾干,就是将成型的墨用各种方法让其脱水干燥。

    描金,墨干燥后,在上面彩绘,一般以金色为主,故名描金,既是装饰用,也可使墨锭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明代是古代制墨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墨最值钱,并且将墨锭从单一的实用性,变成了赏玩的艺术品。

    用现在的话说还带动了下游产业链。

    相比松烟墨,油烟墨的制作要简单些,成本也低。

    油烟墨是用桐油、麻油,动物油脂等烧烟制成,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属于量大管饱的类型。

    当然,油烟墨也有名贵型的,比如加入香料、麝香、冰片等名贵中药制出的墨,也是质地优良。

    但古人的书画绝对离不开松烟墨,用松烟墨写字永不褪色,千载存真。

    “沈愈啊沈愈,运气一旦来了,真是躲也躲不掉啊!”

    沈愈想要做到静气凝神,但是脸上的笑容却是证明现在的他开心的很。

    无它,谁捡到宝贝都得笑。

    “程大约”非同旁人,指的是明代制墨宗师:程君房。

    如果专注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是艺术巨匠。

    程君房便是如此!

    董其昌对其的评价是:“百年以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墨达百年可化金”,是古代程君房墨的价格。

    在古代,一锭古墨竟然能与一块同等重量的黄金一个价格,简直是不可思议。

    而到了现在,更是得翻十倍。

    墨无定制,亦无定式。

    古墨的形状很多,为了便于研磨大部分是长方形,牛舌形,圆柱形等。

    沈愈去年参加高古拍卖行举办的杂项专场拍卖会,一锭牛舌形清代制砚名家的松烟古墨,拍出了一百一十万的高价。

    今天得到的这锭程墨,价格只会比其高不会比其低。

    至于宝光为什么显示的是蚕豆般大小,可能是因为这是块残墨,右角边缘处有一小块缺损,实话讲对古墨的整体美观确实是有些影响。

    不过古墨收藏有虽残犹宝之说,对价格影响却是微乎其微。

    陈墨为宝,墨越古越香。

    但古墨造假的却是很少,沈愈想来想去,也只能说是技术达不到吧。

    赵茹珍在古玩指南中对古墨真假有详细的描述:“凡古玩多伪制,惟墨则否,盖墨重质而不重名。质之佳者非名物亦贵,劣者虽名制,亦不值钱。”

    这意思就是说任何古董都有很多赝品,但古墨却不是这样。

    古墨这东西贵贱全看质量,质量好的墨锭纵然不是古墨那价值也很高,反过来,质量不好哪怕刻上制墨名家的字号也没用。

    既然这锭古墨拥有宝光,那肯定是程墨无疑了,况且谁吃饱撑的,把赝品古墨这么费劲的装进字画的地杆中?

    “对了,也不知道这锭古墨是哪个级别的!”沈愈一边把玩古墨,一边问了自己一句。

    古墨是有等级的,第一等的是御墨,属墨中极品。

    御墨顾名思义就是皇宫大内用的,当然,这不一定是皇帝本人用,比如明代太监也能批阅奏折,他们就可以用,皇子读书写字也可以用。

    御墨不计成本,存世量稀少,有一块放到市场上也是高价,沈愈在宝玉轩时一块清代乾隆御墨以两百二十万元的价格成交。

    第二种是贡墨,就是古代官员看到本地有好墨就送到京城,天子不一定用,很多会赏赐给皇族或者重臣。

    第三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