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当众行刺?(1/2)
另一边,平酋村映入眼帘。
方奕与小柔策马靠近,只见村庄残壁断垣,遍地狼藉。
昔日平安镇的轮廓隐约于废墟之中,规模宏大,仅次于往昔繁荣的九原府城。
“数载光阴,竟致如此?”
方奕感慨万千,眼前的凄凉远超其预期。
小柔亦被此景触动,轻叹问曰:“皆因北酋之掠夺?”
方奕颔首确认:“然也,平酋村位处九原之极北。五年前,北酋人破兖州边防,战火绵延至九原。幸得兖州边军迅速反击,众多苍生得以免遭涂炭。”
“奈何平酋村仍难逃今日之厄运。”
“正因反攻的主战场便是平酋村一带,观此残破之城池,便可想见当年战况之惨烈。”方奕连连叹惋。
“侯爷所言,令人心寒,吾已无意深入探查。”
“记取此刻之平酋村,他日吾必使之重焕光彩。”言罢,方奕催马踏入破败的村界。
步入村内,景象更为凄清。
平酋村虽面积远胜木匠村三倍,屋舍林立,却大多废弃。
十室九空犹不足形容,目之所及,十室十空!
经久探寻,方奕终在稀疏的几户人家里寻得里正,即村长——贺振勋。与安坪村老迈的村长不同,贺振勋仅四十有余,曾任平安县知县。
昔年平安县人口逾七万,为九原府下辖最大县城。
知县贺振勋以政绩斐然,即将晋升五品知州。
然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大旱之后又逢战事,繁华大县转瞬沦为仅存五百人的村落。
贺振勋因此受责,贬为里正。
平安县易名平酋村,一词中饱含民对北酋之愤恨。
方奕闻其经历,深表同情。
谈吐间,方奕察觉贺振勋胸怀抱负,学识渊博,更惊闻其乃德载十一年之进士!
遗憾的是,天灾、战祸及陆东荀之人为灾难,令贺振勋仕途急转直下,从青云直上到一落千丈。
“贺里正,恕我直言,你堪称吾所遇最为不幸之人。”方奕望向落魄的贺振勋,苦笑而言。
“侯爷言中肯綮,哎,同科进士或为一方知州,或已晋身翰林,更有甚者,已任布政使。唯独贺某,屈居村正之职。”贺振勋长叹,声音沙哑。
“贺里正,勿失志矣!君正值壮年,何以形似迟暮?待九原复归府治,君非复知县不可。”
方奕虽尽力慰藉,贺振勋听后却似乎愈发消沉。
“侯爷厚爱,贺某此生,或仅能为一县之长矣。”
“罢了,勿再言悲。贺里正,应称贺振勋,引我等游览一番吧。”
方奕欲借此转移贺振勋之消极情绪。
随后,贺振勋引领方奕与小柔漫步平酋村中,逐一细述。
方奕凝视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翻涌。
百姓们身处丰饶之地,却依旧衣衫褴褛,饥肠辘辘,那广袤的田野与巍峨的城墙似乎成了讽刺的背景。
所幸,钱粮的分发让这份苦难略微缓解,希望的种子伴随着春天的临近悄悄萌芽。若能及时播下秧苗,待到秋风起时,仓廪或将重获充实。
遗憾的是,在兖州这片土地上,找寻到具备如此学识的农学家,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唯有与当地的稻农携手,一步步摸索,一点一滴积累。
他们在平酋村里漫步,最终停步于北城门下。城门周遭,战争的伤痕历历在目,刀枪剑影的印记与零星散落的白骨,无声诉说着往日的悲壮。
北酋之战的惨烈,透过这些残迹,方奕仿佛亲眼目睹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在战火中的哀嚎与挣扎,那份无助与恐惧令人揪心。
穿越城门,方奕的目光被城墙上的一个身影牢牢吸引——一位披挂着旧铠甲的老兵,如雕塑般静默,目光深邃地投向北方。
正午阳光洒落,将老兵的身影拉得修长而孤独,瘦削的身躯透出岁月与生活的磨砺,却也难掩年轻时的雄壮轮廓。
“贺振勋,边境如今安宁,为何这位老兵马不停蹄,仍在此守望?”方奕满腹疑问。
贺振勋叹了口气,解释道:“这位是裴山,昔日兖州边军的百夫长,战场二十年,功勋无数。因伤退隐,曾是我的班头。虽年过四十,因战负伤,左目失明,左臂亦残,但他风采不减当年,管辖之下,民安盗息,连那些无赖也不敢造次。”
贺振勋的话语中带着怀念与不忍,那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的对比,让他心头五味杂陈。
他更愿意沉溺于七年前的梦,那里没有战争,没有苦难,只有宁静与和平。
方奕无意间触碰到了贺振勋心中的痛楚,正欲攀谈之际,小柔的一番感慨又添了几分沉重。
“侯爷,北酋人的暴行太过残忍,这位老兵马真是可怜。您应该亲自安慰他一番。”她的眼眶泛红,声音颤抖。
方奕对裴山的遭遇同样感同身受,欲上前搭话,却被贺振勋焦急地拦住:“侯爷不可轻举妄动!裴山对北
方奕与小柔策马靠近,只见村庄残壁断垣,遍地狼藉。
昔日平安镇的轮廓隐约于废墟之中,规模宏大,仅次于往昔繁荣的九原府城。
“数载光阴,竟致如此?”
方奕感慨万千,眼前的凄凉远超其预期。
小柔亦被此景触动,轻叹问曰:“皆因北酋之掠夺?”
方奕颔首确认:“然也,平酋村位处九原之极北。五年前,北酋人破兖州边防,战火绵延至九原。幸得兖州边军迅速反击,众多苍生得以免遭涂炭。”
“奈何平酋村仍难逃今日之厄运。”
“正因反攻的主战场便是平酋村一带,观此残破之城池,便可想见当年战况之惨烈。”方奕连连叹惋。
“侯爷所言,令人心寒,吾已无意深入探查。”
“记取此刻之平酋村,他日吾必使之重焕光彩。”言罢,方奕催马踏入破败的村界。
步入村内,景象更为凄清。
平酋村虽面积远胜木匠村三倍,屋舍林立,却大多废弃。
十室九空犹不足形容,目之所及,十室十空!
经久探寻,方奕终在稀疏的几户人家里寻得里正,即村长——贺振勋。与安坪村老迈的村长不同,贺振勋仅四十有余,曾任平安县知县。
昔年平安县人口逾七万,为九原府下辖最大县城。
知县贺振勋以政绩斐然,即将晋升五品知州。
然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大旱之后又逢战事,繁华大县转瞬沦为仅存五百人的村落。
贺振勋因此受责,贬为里正。
平安县易名平酋村,一词中饱含民对北酋之愤恨。
方奕闻其经历,深表同情。
谈吐间,方奕察觉贺振勋胸怀抱负,学识渊博,更惊闻其乃德载十一年之进士!
遗憾的是,天灾、战祸及陆东荀之人为灾难,令贺振勋仕途急转直下,从青云直上到一落千丈。
“贺里正,恕我直言,你堪称吾所遇最为不幸之人。”方奕望向落魄的贺振勋,苦笑而言。
“侯爷言中肯綮,哎,同科进士或为一方知州,或已晋身翰林,更有甚者,已任布政使。唯独贺某,屈居村正之职。”贺振勋长叹,声音沙哑。
“贺里正,勿失志矣!君正值壮年,何以形似迟暮?待九原复归府治,君非复知县不可。”
方奕虽尽力慰藉,贺振勋听后却似乎愈发消沉。
“侯爷厚爱,贺某此生,或仅能为一县之长矣。”
“罢了,勿再言悲。贺里正,应称贺振勋,引我等游览一番吧。”
方奕欲借此转移贺振勋之消极情绪。
随后,贺振勋引领方奕与小柔漫步平酋村中,逐一细述。
方奕凝视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翻涌。
百姓们身处丰饶之地,却依旧衣衫褴褛,饥肠辘辘,那广袤的田野与巍峨的城墙似乎成了讽刺的背景。
所幸,钱粮的分发让这份苦难略微缓解,希望的种子伴随着春天的临近悄悄萌芽。若能及时播下秧苗,待到秋风起时,仓廪或将重获充实。
遗憾的是,在兖州这片土地上,找寻到具备如此学识的农学家,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唯有与当地的稻农携手,一步步摸索,一点一滴积累。
他们在平酋村里漫步,最终停步于北城门下。城门周遭,战争的伤痕历历在目,刀枪剑影的印记与零星散落的白骨,无声诉说着往日的悲壮。
北酋之战的惨烈,透过这些残迹,方奕仿佛亲眼目睹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在战火中的哀嚎与挣扎,那份无助与恐惧令人揪心。
穿越城门,方奕的目光被城墙上的一个身影牢牢吸引——一位披挂着旧铠甲的老兵,如雕塑般静默,目光深邃地投向北方。
正午阳光洒落,将老兵的身影拉得修长而孤独,瘦削的身躯透出岁月与生活的磨砺,却也难掩年轻时的雄壮轮廓。
“贺振勋,边境如今安宁,为何这位老兵马不停蹄,仍在此守望?”方奕满腹疑问。
贺振勋叹了口气,解释道:“这位是裴山,昔日兖州边军的百夫长,战场二十年,功勋无数。因伤退隐,曾是我的班头。虽年过四十,因战负伤,左目失明,左臂亦残,但他风采不减当年,管辖之下,民安盗息,连那些无赖也不敢造次。”
贺振勋的话语中带着怀念与不忍,那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的对比,让他心头五味杂陈。
他更愿意沉溺于七年前的梦,那里没有战争,没有苦难,只有宁静与和平。
方奕无意间触碰到了贺振勋心中的痛楚,正欲攀谈之际,小柔的一番感慨又添了几分沉重。
“侯爷,北酋人的暴行太过残忍,这位老兵马真是可怜。您应该亲自安慰他一番。”她的眼眶泛红,声音颤抖。
方奕对裴山的遭遇同样感同身受,欲上前搭话,却被贺振勋焦急地拦住:“侯爷不可轻举妄动!裴山对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