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包拯成了“网红”人物(2/3)
不就漏风了嘛。
小公主的“小公举儿童集市”是有门槛儿的,不是谁都能进来的,而是只允许十二岁及以下的孩童参与买卖,不分贵贱。
这个年龄是卡在了小学生的线儿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分享欲,爱跟家长分享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儿,也爱跟小伙伴儿显摆,这不就把包拯的影视剧形象给传出来了吗?
小朋友们好奇心爆棚,都想看一看真正的包拯是不是像电视剧演得那样,长得跟黑炭似的,头上还有个月牙。就闹着要看真正的包大人。
所以包拯就被当成了类似现代的“网红打卡地”,总会偶遇等父亲的孩子。
当然,这仅限于高官家的子弟,平民家的早都被两巴掌镇压了。
至于宋仁宗,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自然没被小朋友放在心上。充其量小朋友给父母讲剧情地时候,说一句“那个皇帝可笨了呢”,一带而过。
毕竟小朋友的关注点只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其他的都不会关注。
大人虽然也被勾起了兴趣,听得抓心挠肝的,因为有年龄限制,他们进不去,白好奇。
宋仁宗要是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形象是这么保住的,不知作何感想。
至于传到包繶耳朵中,那肯定是因为同学有大嘴巴的弟弟呀。
现在小公主的集市周围,经常围着一群支棱耳朵的群众,已经成了一道风景。
包拯家的门口,总有人有意无意地经过,地都磨薄了一层。
福康公主播放《包青天》的时候,恰巧是老张一家去洛阳赏牡丹的时候。
洛阳牡丹的盛花期是四月二十一号左右。老张媳妇儿就稀罕牡丹的雍容富贵,所以他们决定去那边溜达两天。
所以福康公主播放《包青天》,老张他们并不知情,否则高低得拦住她。
在后期,把奶油小生变成包黑炭,把仁宗塑造成昏君,这对社会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在当世,就容易产生误导。
而且也是对人的不尊重。
等回来的时候,事已至此,也就破罐子破摔吧。如果强行禁播,反而会让人起疑,觉得这里面有事。
只是在开播前,屏幕上先打出一句话: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要对号入座。
没想到包拯带儿子找上门来了。
且说包繶从同窗口中得到了提示,他默默记在心中。
晚上回家就跟父亲提出,想要在休沐的时候,去金明池走走,散淡散淡。
包拯最近被看得发毛,却不知道症结所在。向同僚打探,同僚也跟他透露了关键词:“小公主”,“金明池”。
父子俩这是想到一块儿去了,自然一拍即合,约好了等包繶休沐,一块去。
小公主的小集市动静不小,其实朝堂上早有争议,却被宋仁宗给压下来了。
虽然包拯在大宋,就相当魏徵在大唐,都是直言敢谏的主,一言不合就开怼,经常用唾沫星子给宋仁宗洗脸。
但是这次,他没急着发表意见,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不涉猎自身,他也打算去小公主的小集市上去看看。
看到包拯领着一个俊秀书生出现在“小公举儿童集市”门口,老张心虚地用脚扣着三室一厅。
“包大人,这只是同名同姓的巧合,我这么说你信吗?”老张尬笑了两声。
包拯大度地笑了笑说:“老神仙不必如此,包拯并不介意。不知包拯是否方便进去参观参观。”
就在这时,福康公主播放电影的帐篷里传出了“当当当当当当当……噔噔……”
包拯:曲子咋听着这么耳熟呢?
再仔细一听,这不就是平时同僚在自己耳边常唱的bGm嘛。
如果包拯知道bGm这个词汇的话,他一定会这么想。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包拯听到这里,暗忖道:“同僚经常在我跟前当当,难道这个包青天是说得我?要是我真如歌中所唱,在开封府中当府尹,必定也如歌中所唱,当一个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
不得不说,难怪包拯在百姓心中形象高大,能够青史流芳,人家这觉悟就不是一般的高。
在种花国里,除了不是人的贪官污吏,大奸大恶,就没有不景仰推崇包拯的。
老张也不例外。否则也不会第一次来大宋赴宴,就点名要包拯作陪。
但是对于包拯提出的参观要求,却被老张正色拒绝了。
“包大人,您最是奉公守法,当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避免大人跟着瞎掺和,小公主在开办集市时早有规定,除了安保人员外,只允许12岁以下的小朋友来往买卖。”
“不是我不给包大人您面子,而是一旦我给您开了这个先河,规矩也就失去了约束力了。”
“您不可以,但是您身边的小伙子不到十二岁,他可以。”
小公主的“小公举儿童集市”是有门槛儿的,不是谁都能进来的,而是只允许十二岁及以下的孩童参与买卖,不分贵贱。
这个年龄是卡在了小学生的线儿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分享欲,爱跟家长分享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儿,也爱跟小伙伴儿显摆,这不就把包拯的影视剧形象给传出来了吗?
小朋友们好奇心爆棚,都想看一看真正的包拯是不是像电视剧演得那样,长得跟黑炭似的,头上还有个月牙。就闹着要看真正的包大人。
所以包拯就被当成了类似现代的“网红打卡地”,总会偶遇等父亲的孩子。
当然,这仅限于高官家的子弟,平民家的早都被两巴掌镇压了。
至于宋仁宗,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自然没被小朋友放在心上。充其量小朋友给父母讲剧情地时候,说一句“那个皇帝可笨了呢”,一带而过。
毕竟小朋友的关注点只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其他的都不会关注。
大人虽然也被勾起了兴趣,听得抓心挠肝的,因为有年龄限制,他们进不去,白好奇。
宋仁宗要是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形象是这么保住的,不知作何感想。
至于传到包繶耳朵中,那肯定是因为同学有大嘴巴的弟弟呀。
现在小公主的集市周围,经常围着一群支棱耳朵的群众,已经成了一道风景。
包拯家的门口,总有人有意无意地经过,地都磨薄了一层。
福康公主播放《包青天》的时候,恰巧是老张一家去洛阳赏牡丹的时候。
洛阳牡丹的盛花期是四月二十一号左右。老张媳妇儿就稀罕牡丹的雍容富贵,所以他们决定去那边溜达两天。
所以福康公主播放《包青天》,老张他们并不知情,否则高低得拦住她。
在后期,把奶油小生变成包黑炭,把仁宗塑造成昏君,这对社会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在当世,就容易产生误导。
而且也是对人的不尊重。
等回来的时候,事已至此,也就破罐子破摔吧。如果强行禁播,反而会让人起疑,觉得这里面有事。
只是在开播前,屏幕上先打出一句话: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要对号入座。
没想到包拯带儿子找上门来了。
且说包繶从同窗口中得到了提示,他默默记在心中。
晚上回家就跟父亲提出,想要在休沐的时候,去金明池走走,散淡散淡。
包拯最近被看得发毛,却不知道症结所在。向同僚打探,同僚也跟他透露了关键词:“小公主”,“金明池”。
父子俩这是想到一块儿去了,自然一拍即合,约好了等包繶休沐,一块去。
小公主的小集市动静不小,其实朝堂上早有争议,却被宋仁宗给压下来了。
虽然包拯在大宋,就相当魏徵在大唐,都是直言敢谏的主,一言不合就开怼,经常用唾沫星子给宋仁宗洗脸。
但是这次,他没急着发表意见,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不涉猎自身,他也打算去小公主的小集市上去看看。
看到包拯领着一个俊秀书生出现在“小公举儿童集市”门口,老张心虚地用脚扣着三室一厅。
“包大人,这只是同名同姓的巧合,我这么说你信吗?”老张尬笑了两声。
包拯大度地笑了笑说:“老神仙不必如此,包拯并不介意。不知包拯是否方便进去参观参观。”
就在这时,福康公主播放电影的帐篷里传出了“当当当当当当当……噔噔……”
包拯:曲子咋听着这么耳熟呢?
再仔细一听,这不就是平时同僚在自己耳边常唱的bGm嘛。
如果包拯知道bGm这个词汇的话,他一定会这么想。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包拯听到这里,暗忖道:“同僚经常在我跟前当当,难道这个包青天是说得我?要是我真如歌中所唱,在开封府中当府尹,必定也如歌中所唱,当一个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
不得不说,难怪包拯在百姓心中形象高大,能够青史流芳,人家这觉悟就不是一般的高。
在种花国里,除了不是人的贪官污吏,大奸大恶,就没有不景仰推崇包拯的。
老张也不例外。否则也不会第一次来大宋赴宴,就点名要包拯作陪。
但是对于包拯提出的参观要求,却被老张正色拒绝了。
“包大人,您最是奉公守法,当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避免大人跟着瞎掺和,小公主在开办集市时早有规定,除了安保人员外,只允许12岁以下的小朋友来往买卖。”
“不是我不给包大人您面子,而是一旦我给您开了这个先河,规矩也就失去了约束力了。”
“您不可以,但是您身边的小伙子不到十二岁,他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