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登黄鹤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齐广德元年三月十六日。

    太上皇携近臣,登黄鹤楼,遥望楚天,饱览江汉风色,举杯遥祝,为东征将士祈福。

    时值三月,草长莺飞,山水明快,鹦鹉洲芳草萋萋,向晚时候落了阵小雨。祈福完毕,君臣高坐楼阁,欢笑宴饮,谈古论今。

    刘招孙酒过三巡,回想穿越以来种种,多年征战,生死离别,物是人非,几番浮沉,不知多少百姓涂炭。

    今日霸业渐成,南明将亡,郑森也在路上。极圈主义与文官精英统治相互博弈,达成平衡,一切,都在走上正轨。

    太上皇于微风暮雨中久久伫立,登高望远,百感交集,情难自已,手指白粉壁上诗文道:

    “这些诗文,都是何人所写?”

    钱谦益连忙回道:“回陛下,墙上所书皆为先人题咏,为前朝文人骚客所写,也有江夏武昌周边的穷酸书生的涂鸦。”

    太上皇问道:“不是有李太白,崔浩的题作吗?”

    太仓才子张溥笑道:“陛下有所不知,黄鹤楼临长江而建,历年多遭雷击,每隔数十年便有焚毁。以明朝为例,自洪武开始,多次罹受火灾,单是嘉靖一朝,便重修了两次,所谓唐人笔墨,都是后人写上去的,狗尾续貂鱼目混珠耳。”

    刘招孙听了,抚掌大笑:“好,既然都是赝品,那便好!来人!取笔墨来!”

    东方祝捧来砚台,小心翼翼磨墨。

    太上皇诗兴大发,站在白粉壁之上,挥毫而就,几笔下去就盖住了先人题咏。

    诗曰:

    金鼓长风大江流,龟山烟雨几度秋;

    万里鸣刁绕龙城,几行带雪下汀洲;

    贾生堪堪长安泪,灵均恨恨湘水游;

    六朝几回伤心事,旌旗烁日照石头。

    不等太上皇写完,大学士钱谦益便争相赞道:

    “好!好!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口占成诗,直追李杜,吾皇才思敏捷,虽陈思王袁宏人不能及也,这句龟山烟雨几度秋,写尽了千古英雄气,堪称古往今来帝王第一句啊!······”

    刘招孙呵呵一笑。

    钱谦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说了足足一刻钟,各种吹捧,词儿都不带重样。

    旁边站着的张溥看在眼里,却是心急如焚,他好歹也是天子门生,是武定元年的进士状元,怎能钱谦益夺去风头。

    趁着钱尚书换气的间隙,张溥连忙开口道:

    “陛下天纵之才,文韬武略,三代以下,无人能及。然臣最喜欢的,是这句“贾生堪堪长安泪,灵均恨恨湘水游,”,看似是在说屈原贾谊,其实道出吾皇期许,当此大齐推陈出新之际,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止要忠臣良臣,也要能臣干臣·······”

    刘招孙将毛笔递给东方祝,拍了拍张溥肩膀:

    “朕不过一武夫,略识几个大字。和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翰林学士相比,相差不啻云泥。朕的这首诗,平仄音律,遣句用典,皆有不妥之处,不过,也把朕想说的话,都说了。朕很欣慰。”

    钱谦益带着一群翰林,跪倒高呼:

    “吾皇文采斐然!”

    刘招孙不耐烦的挥挥手,让他们站起。

    钱谦益起身的时候,偷偷瞟了眼,张溥嘴角还带着得意的笑。

    这位太仓小辈,当初还是他举荐入阁的,如今竟处处和自己作对,在太上皇面前争风头,想到这里,钱谦益更觉恼怒。

    刘招孙意识到部下情绪变化,转身对钱谦益道:

    “牧斋。”

    听到太上皇如此称呼自己,钱谦益受宠若惊,连忙上前,口称不敢。

    “你在江南时,可认识一人,”

    钱谦益一头雾水,他在江南认识的人没有八百,也有一千。

    刘招孙也不和他卖关子,开门见山道:

    “朕听闻,明国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袁临侯(注释1),是个忠直之人,袁临侯为官清廉,和他本家袁崇焕一样,杀伐决断,堪当大任。天启二年,他被同僚构陷下狱,九死一生,如今南明将亡,江北诸将,望风而降,只有他还在九江固守,说了这么多,朕是想说,朕有心收服此人。”

    “如此人才,杀了未免可惜。”

    钱谦益沉默片刻,低声道:

    “陛下,臣与袁继贤乃是进士同年,往年在南京时,诗文唱和,颇有些交情。”

    “陛下是想让臣去九江劝降袁继贤吗?”

    自从为官辽东,江南名士钱谦益,已经很久没有坐过船了。若是他去九江说水客,一路舟车劳顿不说,搞不好刚到九江,就会被袁继贤扔进江里。

    眼下左良玉盘踞长江,航道不太平,万一中途被明军发现,让他落了水。

    这暮春时节,江水未免太凉。

    太上皇不知钱谦益在想什么,摇头道:

    “何须大学士亲自去?天朝上国,南明不过一隅之地,大学士去当说客,不是自降我大齐身份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