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悬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的泰山军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对骑军的建设已经到了巅峰。

    除了专门用来破阵的甲骑之外,还有像游奕哨骑一样的半甲骑,这些部队都按照不同场景去使用。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那次河洛之战,但却一直重视泰山军骑兵的情报。

    要知道这种半甲骑还只是寻常,而那种甲骑才是真正的人间杀器,远远望去,每一骑就彷佛是一座铁塔。

    那些援兵要是遇到这些铁甲骑了,怕还会更惨。

    叹了一口气,郭嘉对边上的袁尚说道:

    “泰山军野战之强,今已观之,为今之计只能仅守悬瓠,以待天下又变了。”

    话说得沮丧,但却也是事实。

    就这样的野战成绩,城里没人会愿意出城作战的。

    此时身着孝衣,穿铁甲的袁尚欲哭无泪。

    是的,他终于击败了父亲的其他几个儿子,继承了陈公国,但此时父亲留给他的却只是满目狼藉的残破国家。

    城不过二,兵不过万,民不过十万。

    此时袁尚听着郭嘉的话,看着城下汝水上凄惨哀嚎的场景,声泪俱下道:

    “我袁家何至于此啊?”

    说着更是眼泪鼻涕一抹一大把。

    但在场的大伙皆知道原因:

    “这就是真龙下场,赢了获得一切,输了身死族灭,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只是可惜了袁尚了,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就已经一切不可挽回了。

    其实袁尚还是有可以依赖的手段的,那就是尚父郭嘉所编练的万名新军。

    以前袁绍在时,一直推行的就是精兵政策,因为靠着庄田制度供养出一大批合格武士,所以这项政策一直非常有用。

    但后面陈公国在北上河洛的时候,为了供应大量精兵的军粮,袁绍命各郡县搜刮壮丁去前线羸粮。

    后来这些壮丁又开始慢慢充入军队,以至于各军战斗力都有不小的下滑。

    但就是这种比例在后袁绍时代都成了奢望,因为大量精锐武士的丧失,这种以武士为骨干,徒隶、丁口为肉的军队模式正式破产。

    没有骨干,就是强征了丁口为兵又有什么用呢?也只会浪费粮食。

    而且强征为兵,又使得地方号泣动乎邻里,嗟怨盈于道路,让本就没有民心的袁家更是陷入百姓的仇视之中。

    所以由郭嘉做主,力排众议遣散了这些徒隶武装,而是开始编练新的军队。

    虽然编制是新的,但其实人还是那些人。

    郭嘉只是将城内迁移过来的梁、陈、汝、颍等地的豪强部曲整合为军,以各家子弟为核心,编练了一支新的作战军队。

    但也正是通过精简部队,去除冗兵,郭嘉得以腾挪出大量的资源用在这些军队身上。

    这些遴选上来的精兵普遍以步兵为主,强壮矫捷,极为精练,可以背负重达六七斗的甲械和军粮,日夜行二百里。

    而能做到这些,郭嘉他们的花费也很大,普遍一个兵的军饷和军赏是过去养兵的三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今只有财富的陈公国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练兵了。

    但即便如此,让这些新军出城野战也是力有不逮的,因为他们都是步兵。

    不过也不用小觑了这支部队,作为陈公国最后的武吏,军中还是不乏勇士的。

    这些人有的就是北地的归化人,如马延、张嶷、李孚等;有些是豪势家的部曲家将,如苏由、尹楷、韩范、梁岐等;有些则是袁家仅剩的一些精粹,如严敬、彭安、岑壁、汪昭等。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出自袁尚的私人部队,很早前就追随于他了。

    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使得袁尚还有一点信心,去守住悬瓠。

    但此时的袁尚可能并不清楚,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将会在之后的日子里,一个个消失在血战中,最后与大陈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之后的日子里,中原地区越来越冷,但悬瓠城上的诸将们却怎么也没看见泰山军的身影。

    难道泰山军不来了?

    ……

    张冲从始至终就没有将悬瓠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

    虽然他也并不清楚悬瓠城在历史上到底有多难打,但这并不妨碍张冲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后世来的他,对于战争有着深厚理解,那就是只要将敌军的有生力量歼灭干净,剩下的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张冲才热衷于打大决战,为的就是在大决战中将敌军有生力量歼灭。

    在他看来,袁绍的势力其实在河洛之战中就已经土崩瓦解了,剩下的不过是苟延残喘。

    而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张冲所料,那就是压根不用自己去推一把,中原那些郡县自己就瓦解倒塌了。

    而现在,那悬瓠城就是不攻取,又能对他张冲有什么影响呢?

    但张冲倒也不会放松悬瓠城这个方向,为了防备从城内冲出敌军来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