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进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杜珣是用心做事的,因为县里很多县卒不愿意离家,他还自己出钱募了上百名士卒。

    但沮儁也看明白了,这杜珣也的确是中人之姿,准备的东西真的就是皇帝说的粮、车、兵三样,其他东西一概也无。

    难道就不知道发挥点臣子的本分吗?就比如现在公卿们身边都没人伺候,你不应该补一补人手吗?

    不过这些话,沮儁都放在心里也没说,反而大赞杜珣用事,问他愿不愿意随圣驾向南一道入蜀。

    那杜珣哪有不愿意的?慌忙答应了,就乐滋滋的下去准备随行的东西了。

    其实沮儁喊杜珣一道入蜀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随他们入蜀的人越多,他们围绕在陛下身边的力量就越强,这样才能压住李傕和益州本土士。

    从这个角度看,杜珣能力废不废并不重要,反而他姓杜这件事很重要。

    车舆在武功停了一天,就继续不停歇的向着西面的郿县而去。

    郿县所在正是他们入蜀的通道斜谷道的入道口。

    而且因为队伍在武功得到了休整,还补充了粮秣,整个队伍的士气肉眼可见的提高了。

    等队伍到了郿县地界后,更让天子和公卿们舒心的来到了,那就是这个郿县令是个会做人的。

    此时的郿县令是朝廷重臣士孙瑞的侄子士孙邕。

    昨日他正在署衙坐着,听下面人汇报治下各事,忽然就接收到了隔壁武功令杜珣的加急公文,打开一看就是惊天动地的消息。

    匆匆看完公文后,士孙邕已经是知道陛下的车驾稍后就会来他的郿县,于是当即就做出了安排。

    其实对于陛下车驾到了这里,士孙邕有点意外,但也能想明白。

    和隔壁那个杜珣是个破落世家不同,他士孙邕是地地道道的关中豪势,其叔士孙瑞作为朝廷中数一数二的重臣,不知道消息得多灵通。

    而且从士孙这个姓就可知道,士孙邕的家族就不简单,其祖上必然是士爵之后。

    当然,和那些叫王孙氏、公子氏、公孙氏、庶长氏、不更氏这些高爵位的姓比起来,还是弱了不少。

    可士孙家在本朝强啊,几代下来,族里终于出了个三公,这在关西也算得上是公门了。

    当然,士孙邕能做到这个郿县令也不是全靠家族关系。

    要知道这郿县可不是一般地方,从老秦时期,郿县就已经是关中第一大县了。

    因为郿县所处的地方,正是渭水平原西部的最肥沃地段。

    但能让郿县成为关中第一县的不仅是他的土地肥沃,而是因为这里是关中最大的兵源地。

    从老秦时期,这里就是名将之乡,如着名的秦穆公时代的三大名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都是郿县人。

    此地因为处在关中和汉中的交界处,氐汉相杂,民风彪悍尚武,是关中最好的兵源地之一了。

    所以能县此地的,绝不是靠父祖的荣耀就行了的,还得有真真实实的本事。

    其实能和士孙邕竞争这郿县令的,背景和他都差不多,甚至有些比他还硬,但朝廷的公卿们偏偏还是选了士孙邕,无他,因为这人会做人。

    而郿县治理之难,从来就是难在人,难在氐、汉之间都不把对面当人。而有士孙邕在,这问题自然大大缓急了。

    其实,从士孙邕和杜珣应对圣架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差距了。

    之前杜珣是从县外亭长那边得的消息,所以迎接刘协也是在城门口迎接的,虽然挑不出错,但还是让公卿们感觉不舒服。

    但人家士孙邕是怎么做的呢?

    虽然接到消息时也是手忙脚乱的,但收拾好东西后,立即就带着几个县卒直奔县境的亭舍边候着。

    一直等到了第二天,天到了晌午的时候,士孙邕才看到天子的车队缓缓过来。

    而这个过程中,人家士孙邕一步没去,就一直守在这县界等着。

    等看见前边车架来了后,士孙邕一点也没耽搁,就弯腰直奔最前头的一个车架。

    这车架是牛车,边上有两个骑士护着作为前导,看到士孙邕靠过来后,只是瞄了下士孙邕的印绶腰带,就知道这是郿县令来了。

    一骑士弯腰对车里小声说了句话,然后就听到车里传来一声音:

    “是显道吗?”

    士孙邕一听这声音就认出来了,知道车里坐着的正是太仆鲁馗。

    你看看要是杜珣在这边可能都要羞愧死。他这边忙前忙后的,到最后都没几个人记得他的名字,更别说他的字了。

    但你再看人家士孙邕什么待遇?

    九卿之太仆都知道士孙邕的字,说话还是这样细声,一副爱护干部的好领导样。

    而在知道车里坐的是叔父的好友,士孙邕心里就稳了,忙恭敬回应:

    “下吏郿县令士孙邕,见过鲁公。”

    这一句鲁公也说得车里的鲁馗露出了微笑,知道这士孙家的小子心里有自己,于是更加呵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