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新皇、文臣,首度交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臣以为,当大力监察官员!”

    詹同率先说道:“谢林一案,全因我吏部审察不明。”

    “纵然谢林打点上下,阻碍圣听,将倭寇掳走一村百姓的消息隐瞒下来。”

    “可若是我吏部监察有方,其进京述职之时,必能查出些许端倪。”

    “臣以为,吏部当设监察百官之职。”

    待詹同语毕,不少官员脸上也多了几分憎恶之色。

    如今大明官员的监察力度还不够?

    锦衣卫遍布全国,监察各级官员,倘若再增设什么监察部门,那他们这些官员的日子岂不是更不好过?

    也就在众人暗自嘀咕,甚至在心中咒骂詹同出如此昏招之时。

    却听朱标沉吟数秒,随即平声开口道:

    “监察之事,说易行难。”

    “锦衣卫本有监察百官之责,可也是无故遭受非议,于士林之中声名狼藉。”

    “倘若朕再立一监察部门,恐怕百官也不会答应吧!”

    “嗯.....”

    詹同闻言,自然也不好继续多说什么。

    有些事情,谁不是心知肚明?

    就如朱标此时说的这样,士子、百姓于士林、民间非议锦衣卫,不外乎先前的世家暗中鼓动,甚至此时在场的不少官员也都参与其中。

    毕竟锦衣卫同没有朝职的士子,同民间的百姓并无半点矛盾,更少有分歧。

    士子、百姓也没有缘由痛恨锦衣卫。

    相反!

    锦衣卫惩治贪官、佞臣,于士林民间的声名应该很好才对。

    众人自然也都明白,朱标如此说,不仅又是抽了不少官员一巴掌,更是对在场官员的一份敲打。

    前些日子刚惩治在京世家,如今京城世家不说是销声匿迹,他们也断不敢再有忤逆朝廷的想法。

    可锦衣卫的名声非但没有半分好转,反而新朝之下,士子、百官连同不少官员对锦衣卫的怨气越来越大。

    其中缘由,无外乎是些许官员想趁朱标新君继位,废除锦衣卫。

    说是为他们自己的着想也好,说是试探朱标也罢。

    总之朱标继位一月有余,文官集团算是已经开始出招了。

    “陛下仁德圣明,臣失言。”

    詹同拜过之后,刘伯温这才开口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监察二字,说易行难。”

    “微臣以为御史台或可与吏部合为一处。”

    此话一出,在场官员不免小声嘀咕了起来。

    御史台自古以来都是独立于六部之外的部分。

    因其有监察百官,奏过言功之职,无论哪朝哪代,朝廷官员对御史言官都是敬而远之。

    如今刘伯温竟说要将御史台与吏部合为一处。

    此举乍一听来,当真荒谬绝伦!

    倘若吏部、御史台合为一处之后,吏部主管便是只手遮天,官员升迁调度甚至都能一言而定。

    同先前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此自是能滋生权臣,或行窃国之举,或祸乱朝纲。

    就好比是将金库的钥匙交到保守金库的守卫手中,人心浅薄,此举又如何能成?

    “陛下,臣以为诚意伯所言不妥。”

    “太上皇早有训言,我朝不立丞相。倘若将御史台并入吏部,那吏部尚书岂不比先前的丞相更加位高权重?”

    “臣附议!”

    “臣等附议~”

    片刻功夫,不少官员齐齐跪拜,纷纷出言劝阻。

    见此情形,朱标倒也不急,转而看向刘伯温继续道:

    “百官所言也是有理,诚意伯以为如何?”

    “臣以为诸位同僚所言皆是为国为民。”

    刘伯温微微拱手,继续说道:“只是还请陛下准臣说完。”

    “御史台设有监察御史之职,官正七品。”

    “其责乃是亲自前往各行省地方,查优明劣,呈报陛下。”

    “臣以为,吏部本就有考核官员之责,可所评定官员之依据却是地方各个官员进京述职之言词。”

    “如此似谢林这般,提前打点好地方上下各级官员之佞臣。”

    “吏部自难从一省官员之述职文书中,明定优劣。”

    “故而!”

    刘伯温环顾殿内微微有些愣神的官员,继续道:“以监察御史并入吏部,监察御史所呈文书不仅禀明陛下,更上呈吏部,留作备案。”

    “如此吏部考核官员自有所依凭。”

    “而吏部主持官员升迁调度,自然也能评定监察御史。”

    “两相监督,也能防止有佞臣收买一方,阻碍圣听!”

    “嘶~”

    待刘伯温说完,在场官员多数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举还真是添了一双监视他们的眼睛。

    虽说是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